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燒青瓷的主要窯口,耀州窯青瓷蜚聲中外,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屢次拍出數百萬美元的天價,成為海內外收藏家競相追逐的名瓷。
宋耀州窯豆型香爐比較少見,如此造型大氣,實為罕見之物,諸多同好見之都喜出望外,堪稱一絕。此為仿新石器時期的陶豆器。爐高15.5厘米,直徑17厘米,爐沿為厚唇,唇寬2.6厘米,胎土細膩,施釉滋潤、均勻,無積釉的現象,亭亭玉立,美觀大方。爐上身為10片芭蕉葉刻花,寬度為3.2厘米,微微有點束腰,顯得流暢自然,立體感很強。芭蕉葉長得非常寬大挺拔,作為一種綠色植物來裝點居舍,頗受文人雅士的喜愛。爐腰部收緊,分為二層,錯落有致,下部呈喇叭狀,12片蓮花刻花紋飾,另有蓮花疊瓣組合,顯得沉穩諧調,富有美感。這些刻花紋飾,打破了青釉單色瓷沉悶的感覺,將爐點綴得頗有生氣和靈動。爐底心為露胎,可見當時燒制工藝的痕跡。
我去耀州窯遺址實地考察過,它南北長約五公里,東西寬約兩公里,蜿蜒分布在陜西漆水河兩岸,一條現代化的南北高速公路從漆水河旁穿過。史載“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耀州窯創燒于唐代,鼎盛于北宋,衰敗于明代中期,歷時800余年。主要產品有唐三彩、白瓷、天青釉瓷、刻花印花青瓷等幾十個品種,可謂儀態萬千,秀麗淡雅,在我國瓷業發展史中占有較高的地位。
當年的耀州窯盛況空前:窯坊鱗次櫛比,文人雅士聚集于此。夜色降臨,爐火正旺,四周亭臺樓閣,絲竹管弦,好生熱鬧,實乃繁華之地也。建國以后,該窯經過三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揭露面積累計2萬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標本逾200萬件。
青瓷所采用的刻花裝飾,于北宋中期進入全盛時期。其他窯口器物的刻花是用竹片為工具,在沒有干透的胎上刻制的,惟有耀州窯紋飾經鐵刀刻、刀剔兩次刻成,刀鋒過處,圓活、自然、犀利、鋒銳,絕無拖泥帶水之感。裝飾刻花剛勁有力,紋飾深淺分明,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指出:“耀州青瓷器謂之越器,以其類余姚秘瓷也。然極粗樸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山陰人陸放翁對家鄉生產的越瓷青瓷比較熟悉,他又在西北度過了9年的軍旅生涯,他的記敘比較符合當時實際情況,一是說明耀州窯受到越瓷青瓷的影響;二是質地粗樸,胎體厚笨,耐用程度明顯要比薄胎瓷要好,所以飯店酒樓都愿意用它。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亦出一方瓷。耀州窯器物的風格與西北漢子粗獷的性格相當吻合,也許正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西北雄風孕育了耀州青瓷器的粗樸。當然,這樣的粗樸厚笨也從另一方面表明耀州窯到南宋時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耀州窯以燒造民用生活品為主,也不乏精品佳作,故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譽,還有專供宮廷使用的,史書中有耀州貢瓷的記載,歷時較為長久,如《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記載耀州窯燒制貢瓷。一直到猶如春天初生的綠葉那般的青翠欲滴的汝窯脫穎而出時,耀州窯北方青瓷霸主的地位才被迫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