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釉刻劃花梨形壺
登封窯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南麓。嵩山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是形成登封窯不可或缺的因素。登封窯歷史悠久,比鈞官要早。登封域內古瓷窯遺址遍布,這些遺址大都分布在潁河兩岸及其支流上,遺址區(qū)分布登封南部各地。
“登封窯”始燒于隋、唐,隋唐時期發(fā)現(xiàn)了黑瓷、白瓷、黃 瓷、花瓷等;北宋達到其全盛時期。北宋時期,登封窯的白瓷及其裝飾更加成熟,且出現(xiàn)了鈞瓷、汝瓷、三彩、雕塑等;金、元時期,由于戰(zhàn)亂,登封窯漸次衰落;重新發(fā)現(xiàn)是在20世紀中期。

鑲嵌壇口瓶
一個在歷史上曾經如此輝煌燦爛的窯口,為何會出現(xiàn)在登封?又為何在無盡的歲月時光里漸漸走失在人們的視線?又是怎樣的藝術魅力,使得專家們把它譽為“兼鈞汝之美”?
登封窯博物館館長李景州表示“一個地方出什么東西,不是偶然的,登封窯的出現(xiàn)有它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等因素,登封有嵩山,首先是它的地理條件比較優(yōu)越,這塊地方生產陶瓷的各種材料比較豐富。在周邊地區(qū),這個地方相對來說是最好的,一個是原材料豐富,另一個是蘊藏量也大,所以具備生產陶瓷的各種條件、環(huán)境,這是決定性的,主要的。”
“它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表現(xiàn)在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因為登封窯位置在嵩山腹地,它是最早從海洋里面出露的一塊陸地,所以它的地質年代最久,制作陶瓷的各種材料,形成的年代也早,并且豐富,這是它獨特的地方。比如說:黏土,我們北方陶瓷是二次黏土,所謂二次黏土就是原礦經過風化以后,和地面有機物進行結合以后,形成這種黏土,即二次黏土,所以它成分比較復雜,含鐵量比較高。”

珍珠地人物紋橄欖瓶
專家們一直把登封窯譽為“兼鈞汝之美”,這種說法由來已久。登封窯主要是白瓷,這是他的代表性品種,同時它兼燒鈞瓷、汝瓷、官瓷,登封窯也是鈞瓷,但是登封窯這個鈞瓷,年代與地域在鈞瓷的禹州和汝州之間,另外它的年代比鈞汝官都要早,鈞官窯汝官窯是在北宋末期,但登封窯的出現(xiàn)是在北宋中早期,同時它的區(qū)位又在兩者之間,所以他早期的青瓷也叫鈞汝不分,也就是說它既有汝瓷的溫潤含蓄,也有鈞瓷的古樸厚重,所以我們說登封窯是“兼鈞汝之美”。
登封窯在歷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和那么大的價值,為什么沒有傳承?當然原因很多,比如說戰(zhàn)亂,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工藝特別復雜。登封窯在燒造過程中比鈞瓷和汝瓷要多兩層,登封窯是四層,同時還有一個客觀的條件,四層并不是像鈞瓷汝瓷兩層還有兩次燒造,先做好胎,然后素燒和釉燒,登封窯他是全部一次完成,所以它工藝要求特別高,難度大。

白釉剔花柳條缽
登封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8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雙廟溝遺址就有紅陶和條紋灰陶的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時期,王城崗遺址和君召南洼發(fā)現(xiàn)了白陶,完成了由陶到瓷的過渡。我們說陶是世界的瓷是中國的,就是說凡是過去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都有陶的出現(xiàn),就是幾大文明古國都有陶,但是他們沒有瓷,瓷是只有中國有,也就是由陶到瓷這個檻他們沒有邁過來,登封窯的陶,史前時期、新石器、舊石器都有,尤其是由陶到瓷這個過渡性形態(tài)才叫白陶,在登封也有發(fā)現(xiàn),由陶演變成瓷的整個過程比較完整,它沒有斷代,并且脈絡也很清晰,都有標本遺存,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說陶瓷本來是兩回事,但是據(jù)我們的了解,就是一個過程,真正一個地方體現(xiàn)陶瓷發(fā)展整個過程的,至少登封窯是這樣,它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完整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