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人物花卉盤
畫風之美
從目前發現的克拉克瓷上,能夠看到郁金香、騎士、城堡等異域風格圖案,由此可判斷它們是針對國際市場生產的。這也是專家推測克拉克瓷在國內極為少見的原因之一。
“克拉克瓷多數為國外訂單生產,由國外設計圖案或在我國畫風中加入異域元素,有的甚至由國外來料生產,這也是克拉克瓷有別我國傳統青花瓷的地方。”何云強介紹,克拉克瓷的一個特點是“滿弓”,即將瓷面畫滿了圖案,它不像我國古代傳統瓷器以典故為主,或山水、人物等類別區分開,而是山水、花鳥、人物混為一體,強調形象之美、豐富之美。
如此次克拉克瓷交流中的一只清代人物花卉盤,就將人物與花卉融為一體。“至清代,克拉克瓷的青花逐漸以淡雅的中國畫風格為主,但人物與花卉相結合的風格只有在出口瓷器中才見到。”何云強說。
克拉克瓷多以開光為特色,因盤之大小有八開光和二十開光不等。開光有扇形、菱花形、橢圓形等,開光之間的間隙鋪繪錦地紋,開光內多折枝花和扁菊紋、榴實紋等。從已發現的克拉克瓷可以看出,畫風率意,了無拘謹,繪者心態從容閑適;紋飾繁簡得當,滿而不亂,疏可走馬,繼承了明末民窯瓷器中大寫意的畫風。這種畫風曾被世界寫意大師畢加索稱為“抽象畫派的先行者”。
與明末清初同時期的景德鎮瓷器相比,克拉克瓷總體不夠精致。其均為薄胎,特點是折沿、開光、錦地紋,盤底多為簡筆變形人物、動物、花鳥,且器底多有粘沙、塌底現象。另外,克拉克瓷瓷盤薄、易碎、不耐用,所以在國內并沒有很好的銷路。而對于歐洲人來說,這些瓷器更多被當做擺設,由此也造成克拉克瓷在國內罕見收藏。
僑鄉情緣
無疑,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
專家認為,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輸出,促進了中國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其作為文化使者,傳播了中國文化,并進一步影響了歐洲的藝術從巴洛克風格轉變成洛可可風格。另一方面,歐洲人對克拉克瓷的喜愛以及販運克拉克瓷所帶來的巨大利潤,導致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波斯等國紛紛對克拉克瓷進行仿制,這種大規模的仿制促進了歐洲陶瓷產業的發展,最終生產出真正的瓷器。
據介紹,目前留在國內的克拉克瓷大多為回流而來的,其中絕大部分與海外華僑有關。這在素有“僑鄉”之稱的海南,尤為明顯。旅居新加坡的瓊籍外銷瓷研究專家韓槐凖,從1956年至1962年間先后向故宮博物院無償捐贈了大批文物,其中不乏我國古代銷往東南亞的克拉克瓷。這些克拉克瓷是韓槐凖窮極畢生精力,從南洋發掘、收集而來的。有關專家認為,“韓槐凖是我國研究中國古外銷陶瓷的第一人,為我國外銷瓷研究打下了基礎。”
何云強說,海南的華僑遍布東南亞各地,他們曾帶回大量的克拉克瓷。另外,出于本土收藏文化的需要,海南藏家近年也非常重視克拉克瓷的收藏,漸漸形成了一支頗具分量的克拉克瓷收藏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