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業隨著生產的發展,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中原地區瓷業更加昌盛,官窯林立,民窯更是遍地開花。六大窯系、八大名瓷、五大名窯,爭芳斗艷大放光彩。特別是鈞窯五彩燦爛,技藝精絕,光彩奪目,則尤非汝、定、官、哥諸窯所能媳美,因此風靡一時,馳名中外,聲震京都而被徽宗皇帝定為御用珍品,設窯燒造貢瓷。
神垕是鈞窯的故鄉,宋初已負盛名,到了宋申晚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相傳宋徽宗時期,神垕鈞窯的工匠將精心制作的尊、洗、盆、瓶、爐、碗、盤、壺、杯盞、枕等三十六件鈞瓷珍品奉獻給徽宗皇帝,看后連聲稱贊為:“奇珍異寶精妙絕品”,令內侍陳設在福壽宮中,并召令皇親大臣前來觀賞,齊聲譽為:“神鈞寶瓷。”徽宗趙估喜文弄墨、善詩長書尤愛花石,對三十六件鈞瓷珍品中的八寶龍把花澆壺尤為喜愛。因壺身造型豐滿挺拔秀麗,周身貼雕八仙八寶,龍把吞口色質俱佳精妙絕倫,每日里賞玩愛不釋手。一日愛女茂德公主與駙馬蔡鞗進宮朝勤,被此壺的精妙技藝和神色照人的窯變色彩所吸引,觀賞多時久久不想離去,想要又難于開口,被徽宗皇帝看在眼里,從案上幾次取下又放下,最后還是割愛賜予了愛女和駙馬都尉,兩人謝恩后興沖沖地抱壺出宮回府。公主每天用花澆壺灌上清泉水澆花愛如珍寶,而徽宗皇帝每日視朝回宮總要賞
一次鈞瓷珍品,只見少了心愛的花澆壺,心中悶悶不樂傷心得差一點流出淚來,但還是放心不下,即令太監先導微服駕幸蔡京府第,見愛女茂德公主雙手執壺噴灑雨露正在澆花。兩眼目不轉睛凝視花澆壺呆立不語,公主放下執壺往迎朝見,叩頭接駕山呼萬歲,徽宗才如夢初醒,令其起立免禮,但還是眼巴巴地望著執壺。茂德公主聰明賢淑,見此情景早已會意,忙與駙馬耳語了一陣,當即回奏徽宗:“此壺澆花甚妙,父王喜愛花百,宮中僅此一件,兒臣拿來上演天顏于心不忍,況且已觀賞數日已飽眼福,為此奏請父王送回此寶以盡孝意,何不令穎川官員設窯造瓷廣為流傳,亦屬恩德不淺,寸管之見望父王定奪。”徽宗頓時喜笑顏開,當即答到:“兒等陳詞甚合膚意當善視之。”即以錦緞珠寶厚賜公主,讓太監抱壺擺駕回宮去了,將執壺仍放在原處,心里感到十分高興。次日臨朝即傳旨讓穎川官員糾集民窯名匠在古鈞臺附近設窯燒造貢瓷,號稱官窯,鈞瓷珍品皇帝也愛已成為千秋美談。
北宋后朝由于皇帝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徽宗皇帝除大興土木建造園林外,還大量搜集各地奇花異木運汴京以滿足皇家窮奢極欲的需要,所以當時的鈞臺窯就是為適應宮廷的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作為鈞窯故鄉的神垕鎮,這里瓷窯密集,工藝水平較高,燒造技術精良的民窯優秀工匠,當然要被選調集中宮廷燒造陳設用瓷,因之又稱為“官鈞”。
官鈞是按照宮廷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的,這里的鈞瓷產品種類繁多,造型復雜,釉色光亮瑩潤,蔥倩肥厚,窯變色彩美妙,紅紫相映達到了光彩奪目的程度。鈞瓷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天蘭、米黃以及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丁香紫、朱砂紅、葡萄紫、蔥翠青、鸚哥綠等多種窯變釉色。造型有各式花盆和盆奩兒,如葵花式、蓮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長方形等。還有出戟尊、敞口尊、碗、爐、缽、鼓釘洗及高足碗等。這些器物的特點是:胎質堅固細膩致密,端莊規整,器表有蚯蚓走泥紋或開片,器物底足上滿釉,底刷芝麻醬釉并刻有一至十的漢字數碼,同號配套,制作極為精細,工藝嚴謹,這說明是不惜工本專為宮廷生產的高檔鈞瓷,其燒造規模和產品質量 不僅為禹縣鈞窯諸窯之冠,而且在整個鈞窯系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故馬常祖詩云,“貢篚銀貂金作藉,官窯瓷器玉為泥。”這些極為珍貴的鈞瓷生產出來以后就被選入宮中專供皇家使用,并經世代相傳而保留下來,故又稱“傳世宋鈞”。因為這種官窯來自于民而為宮廷服務,所生產的鈞瓷造型、質地和風格不僅與民窯產品有很大區別而且屬于非商品經營性質的,精上作品選人宮中后,次品統統打碎,嚴禁流入民間,故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在鈞臺窯的發掘中也很難見到整器即可以證實這一點,故此官鈞極為名貴價值連城。黃金有價鈞無價可能是指傳世宋鈞而言的。
1975年鈞臺窯遺址發掘出來的大量官鈞瓷片標本、器物釉色與宮內保存下來的傳世宋鈞完全相同,從而為證實宮內保存下來的鈞瓷產品是鈞臺窯生產的貢瓷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還找到了用鈞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寶”錢模一個,宣和為北宋徽宗年號,從而解決了鈞臺窯的官窯性質和燒造年代,進一步說明鈞臺窯興盛之日當在宋徽宗時期 (1101-1125),這就是北宋鈞窯的黃金時代這與清人《南窯筆記》中“北宋鈞州所造多盆、奩、水底、花盆器皿”的說法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