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猛虎具有神靈崇拜的造型特征。陶瓷藝術作品中有不少走獸紋飾,猛虎就是其中的一種。遠古時期中的巖畫、石刻中的虎、龍等兇猛動物,都是圖騰崇拜的辟邪物。動物圖騰崇拜是工藝美術品中走獸題材的起源。
特征:猛虎為百獸之王,它血盆大口,威風凜凜。特別是它的額頭正中的“王”字紋樣, 更顯示出它的勇猛本色。在哺乳類貓科動物中,猛虎的體型很大。頭圓形,眉毛當中長,兩端短,眼睛閃閃發亮。牙齒銳利,頸肌十分發達,能咬著重物拖行。四肢粗壯有力,腳有五趾,爪鋒利,尾巴拖地。它的警覺性很高,瞪眼豎耳是出擊的訊號。張牙舞爪,雙耳后伏,是驚恐自衛的表情。虎平常獨來獨往,它善爬山跳洞,會游泳,喜居深山荒林,晝伏夜出。虎的品種很多,有華南虎、東北虎等。因生活環境的不同而驅體的比例、體型的大小、色彩的變化,也各有差異。華南虎體小而粗壯,毛色濃斑紋密。東北虎毛色淡,斑紋清晰,是世界上老虎體積最大的一種。老虎多生活于氣候濕潤的潮濕地帶,活動能力很強。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有“猛虎在深山,百獸聞震恐”之句。虎的稱謂很多,有“霸王之君”、“百獸長”等。
意蘊:虎諧音“福”,是居家保護神,中國民眾對老虎有特殊的感情。古代文獻《風俗通義·祀典》指出:“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縛挫銳,捕食鬼魅。”先民在過年除夕時,在門上畫虎鎮宅驅邪除煞的習俗逐漸形成,門神畫的起源中就有猛虎。在早期農、漁、牧獵的社會中,人們對大自然疑惑不解,無法預知生老病死,兒孫們自出生到長大成人,就與虎的造型密不可分,穿虎鞋,戴虎帽、著虎肚兜、睡虎忱、拜虎神。祈求子孫們如老虎般健壯。在古代社會中,虎被人們尊稱為“山神”,也是勇士的象征,人們常把威武之將稱為“虎將”。人們認為,虎能驅邪鎮宅保平安。早在三千年前,人們就把虎作為吉祥圖案,民間有“神虎專食惡鬼”的傳說。在端午節,用雄黃在小孩的額頭上寫一個象征虎的“王”字,據說就能長得像老虎一樣強壯,百病不侵。相傳虎能食“五毒”,非常吉利,將龍與虎畫在一起,稱為“風云際會”,大廳里掛上一張虎畫,有揚威生輝的效果。
造型:在新石器時代,河南濮陽出土的龍虎蚌塑,是虎的工藝美術作品起源,商代的玉虎佩飾,虎身龍角,張牙舞爪,虎身裝飾云紋。虎出現于建筑上,是在漢代瓦當和畫像石里,代表四方神的白虎,與青龍、朱雀、玄武一起,成為道教“四靈”。石虎是屹立在陵墓之前作為守護墓靈的神獸。陶瓷中的“虎子”造型,發源于戰國時期的彩繪漆木,為臥虎形。昂首張口,四肢彎曲為器足,尾巴向上翹起成提柄。西漢時期綠釉陶器“虎子”,張口露唇,須髯俱全、通體施黃綠色釉,用作酒器。東晉時期燒造的青瓷“虎子”,光亮瑩潤,器身橢圓,是奔走的老虎形狀。清代至近代,景德鎮青花瓷“虎子”由圓形改為方形,更加平衡。
景德鎮陶瓷裝飾,從元代開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少猛虎題材。瓷雕、瓷畫上的老虎形象,深入千家萬戶,與民間建筑上的走獸雕刻相映成趣,滿足了人們迎祥辟邪,向往平安生活的心態。民間陶瓷藝人的創作,專注于感情表達,他們在裝飾設計時,不是以物象的原型來模擬復制,而是根據物象的形態在心中的印象來加以概括、取舍,表現出形象的情趣。同樣是老虎,用不同材料繪制的作品中,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國畫老虎兇猛威風,以寫實為特點。民居雕刻中的老虎,則顯得象貓一樣溫馴可愛,以意趣為特色。明代民間青花瓷畫中的老虎,沒有國畫老虎的兇猛,顯得善良憨厚。“山貓”造型的老虎,站在地上翹起尾巴,彎腰回首,似乎是在向人們微笑。以遠山、花草作襯托,身后山花盛開,畫面有濃厚的祥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