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宋的遺物來看,龍泉青瓷的紋飾種類雖不甚多,但是裝飾得卻恰到好處。那些弦紋瓶只利用幾道距離不等的弦紋,便給器形增加了變化,豐富了它的節奏感。又如在碗上飾著一周浮雕的蓮瓣紋,玲瓏飽滿,和器形渾成一體?;蛘咴诒P、洗中間貼著模印的雙魚,掩映于青翠的釉層中,生動活潑,引人喜愛。至于在桃洗上僅裝飾一片桃葉,就能加強桃子形象的特征。這些紋飾精練簡潔,沒有多余的堆砌,出色地發揮了裝飾美的作用。它不象汝窯和官窯,專注重造型、器物多屬素面;又不象元、明的龍泉窯滿堆紋飾,瑣碎迫塞,多而不精。而是造型與紋飾同時并重,配合巧妙,大方自然,所用的花紋都是些平凡習見的題材,卻能獲得不平凡的藝術效果。
過去有些人把龍泉青瓷有無開片,是否紫口鐵足或原砂底,來評定它的價值。甚至把它說成是青瓷的藝術特點。這是不對的。紫口鐵足和原砂底,是因為胎質不同,在燒成中露胎部分所呈現的顏色,它與裝飾無關,也不產生美化作用。況且開片和紫口鐵足,在兩宋官窯中早已存在,不是龍泉青瓷獨有的風格。
南宋龍泉青瓷,已經發展到高度成熟階段,取得輝煌的成就,它的品種形式之豐富,造型、紋飾和釉色之精美,是青瓷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它有許多優點:如深厚的民族傳統,鮮明的地方特色,大膽革新創造的精神,認真的制作態度和熟練的藝術技巧等,它以優秀的風格,完美的產品,博得中外的贊揚,享有很高的評價,它的這些優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當然,南宋龍泉青瓷也存在一定的缺點,例如:窯室構造不夠完善,一切都靠手工操作,火候控制不勻,釉色很難穩定,粉青、梅子青、炒米黃、茶褐、墨綠等釉色同時并存,餐具、茶具,釉色無法配套。而且成品率低,變形、開裂、縮釉、粘釉、氣泡、串煙等現象,仍相當普遍。還有一部分過于細薄的器物,只供欣賞,易于損壞,實用性較差。又因薄胎的關系,不適宜制造大型產品,在用途上不夠寬廣。但這是由于時代的局限,不過是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它的成就無疑占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