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在宋代能夠成為宮廷的陳設之瓷,其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無過多的雕琢以嘩眾,也無妖艷的彩繪以媚人,唯以其古樸莊重的造型,溫潤如玉的釉質,組成和諧的藝術整體。這正適合宋代追求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也是五大名窯得以名標瓷史的重要原因。
宋代五大名窯器物造型十分豐富,它一部分仿自古代青銅器,另一部分為日常用器。仿古代青銅器的造型有鬲、鼎、壺、爐、觚等,只是實用功能已完全改變。作為日常用瓷五大名窯之器,其形制則多采用仿生造型,如仿自然界中蓮花、菱花、葵花、牡丹花等花瓣形的碗、盤、花盆等,這些顯然受六朝佛教法器,和唐代金銀器的影響,也是宋人喜好清雅閑逸生活的具體反映。
五大名窯器物之間雖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它們又各自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一點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以汝窯、官窯、哥窯為例,雖然他們都是以青釉為特征,但是汝瓷所呈現的那種美麗的天青色,在其他各窯中更具特色。在色調上汝瓷的青色有時稍微深些,有時稍微淺淡些,但都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在色彩學上“天青”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既有藍色之冷清,又有綠色之溫暖。這種寒暖適中的和諧色調,以及素雅、清逸的色感,由于適應了上流社會的時尚和統治者的審美情趣,所以汝瓷成為宋代諸瓷之冠。
官窯、哥窯、汝窯器物,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滿密集的片紋,這些細密的開片紋,雖然是窯工在燒窯時的不成功之作,但經過人們巧妙裝飾和后人的推崇,卻成為舉世無雙的裝飾紋樣。“開片”是指傳世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釉面上,密如網狀的片紋,又稱“龜裂”。它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因為胎釉間,彼此膨脹系數不一致而引起的。由于開片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胎體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大開片呈深灰色似鐵,故稱鐵線,小開片呈黃褐色似金,則稱金絲。“金絲鐵線”就是指這兩種狀況而言,它在哥窯器物上表現得最為顯著,并且形成一種鮮明的時代特征。官窯器物上的開片紋,與哥窯器物有所不同,其片紋均為深層次的“過崗”,開片紋理較大,猶如冬日里江河冰面上突然開裂的冰層,層層相疊精美無比。至于汝瓷釉面上的開片紋,則細碎密集,俗稱“蟹爪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