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漆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國先民就已開始制作并使用漆器了。明清時期是繼秦漢以來,漆器工藝發展的第二大高峰期,漆器品種豐富,工藝精湛。這一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仿漆釉瓷器中,有仿雕漆、仿朱漆、仿黑漆描金等品種,其釉色瑩潤,質感逼真,體現了當時景德鎮御窯廠爐火純青的制瓷技藝。

圖1.仿朱漆菊瓣盤 清 乾隆 仿朱漆,是以朱紅釉涂于上瓷胎之上,低溫二次燒成,器型和釉色均仿福建皮漆。
乾隆朝國力強盛,乾隆皇帝亦喜好廣泛,故景德鎮御窯廠不惜工本地仿制各種材質以迎合上意,仿漆瓷器即為其中一例。乾隆皇帝甚愛朱漆菊瓣盤,下令景德鎮御窯廠仿制,并以御制詩題贊。盤內題詩《詠仿永樂朱漆菊花盤》(收錄于《乾隆御制詩四集·卷二十五》),由此詩名可知,此類菊瓣盤的造型源頭為明永樂朝朱漆菊花盤。

圖2.仿雕漆描金雙龍戲珠紋冠架 清 嘉慶 仿雕漆瓷器,是先在素胎上雕出各種錦地紋和山水、人物等圖案,再施低溫釉燒制,其效果與木質漆器完全一樣。
冠架即帽托,用以放置冠帽的器具。它在宮廷內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陳設品。在皇帝、皇后的寢宮內,都置有各種質地的冠架。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冠架多球狀形制。嘉慶時期開始創制帽筒,器呈圓柱形,并成為傳統形制,延燒至清末宣統時期。(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