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議當時都沒有被采納,在北京的城墻、城樓、城內的牌樓拆除時,梁思成為此痛心疾首,四處奔走呼號。
有一次遇到拆除北海團城的爭議,梁思成在會上詳細地陳述了團城是國內僅有的幾座古代高臺建筑之一,她不僅在建筑史上有重要價值而且也是北海整體景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對方堅持說因妨礙交通而必須拆除,梁思成生氣地說:“照這樣說,干脆推倒團城填平三海,修一條筆直的馬路通過去。”他心急如焚,特地去找到周總理,總理親自到現場勘察,最后采納了現行的改建方案,既暢通了交通又保住了團城。
中南海要興建樓房,梁思成設計出方案,特別采用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比例和門窗形式,以取得新建筑與周圍古建筑的和諧。
梁思成所作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北京這一座世界上僅存的,規模宏大的中國封建時代的古城,即使在整體上難以保住,也力爭在局部保住古城的一些帶有標志性的建筑,以求古都北京不致于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國古建筑以外,他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1928年,他剛一回國就到東北大學擔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為中國培養新型的建設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梁思成又想著戰后和平建設需要人才,于是回清華大學籌辦了建筑系。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雖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但始終不忘他從事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國創造出新的建筑。
早在上世紀30年代,他總結了近代國外建筑的發展和近百年中國建筑的狀況,他提出既反對全盤西化,將洋式建筑照搬進來,也反對那種完全仿古的做法,認為這決不是中國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著一種既能用新技術、新材料,又具有民族傳統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現。
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各國都在準備著戰后的和平建設,討論著新城市的理想規劃,探索著新住宅的多種形式。梁思成也向往著自己祖國在勝利后的建設,他在四川鄉下讀著國外新出版的書刊,研究城市規劃,住宅建筑新的理論;他著書寫文,探討中國新時期的建筑設想。
1950年,梁思成帶領清華大學建筑系的教師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51年,他又組織教師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并擔任紀念碑設計委員會的領導,在他主持下確定了碑形的式樣。
梁思成始終沒有忘掉為新中國創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終沒有停止對建筑創作理論的探索。他認為新中國建筑也和新中國的文化一樣,應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他連續發表了《中國建筑的特征》、《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等,熱情地介紹中國建筑傳統,論述建筑創作的主張。
1963年,他為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特地設計了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在這項設計中,梁思成根據1200年前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在日本興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實,特地采用了中國唐代建筑的式樣和風格,以象征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在揚州市建設局的具體領導和組織下,這一組精美的紀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 1984年,榮獲中國優秀建筑設計一等獎。

1962年,梁思成帶著助手又開始了對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工作。《營造法式》是中國宋朝朝廷頒行的一部關于建筑制度的法規的書,是中國歷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經驗總結。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稱與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難讀懂。梁思成在青年時代就有志于研究此書,從30年代開始就決心將難于理解的論述和名稱加以注釋,用現代科學制圖方法畫出宋代建筑的圖樣,這樣做對深入研究中國建筑的傳統技藝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此項研究由于難度大始終沒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終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
梁思成十分注意在師生中樹立民主的作風,努力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鼓勵大家暢所欲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種樸質的學風“不茍同、不固執也不拘泥,心胸開闊,接納百川。”
作為一名學者,梁思成不僅自己胸襟坦蕩,敢講真話,敢于堅持真理,而且將做人與做學問并重的思想充分體現在教育實踐中。他要求學生要善于主動地向周圍的人獲取知識,要尊重別人,不斷查找自己的不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要說真話,要有自己的觀點,切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歷經磨難,甚至家破人亡,但敢于堅持原則的初衷不變,對建筑學事業的熱情始終不減,用實際行動體現了梁思成的人格與風格。
梁思成先后著書5種,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共150多萬字,現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領導的科學研究集體因為在“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和文物建筑保護”這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198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證書,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領導的集體在“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及文物建筑保護”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梁思成的學術成就也受到國外學術界的重視,美國有專門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學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專著。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對梁思成以高度評價。

自畫像1973 李宗津
李宗津(1916.10—1977.5)祖籍江蘇常州,油畫家及美術教育家。1934年就讀于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37年畢業,師從叔父李毅士、顏文梁、呂斯百等中國第一代油畫家。1940年受聘于貴陽私立清華中學任教。1946年至1947年,得徐悲鴻賞識,聘為北平國立藝專講師,1947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筑系,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清華大學建筑系副教授。195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后又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藝術語言樸實,作風寫實。1943年創作《女童》。1946年創作了《北海風情》系列寫生作品和《老路肖像》。1947年創作大量表現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生作品,在此基礎上完成《平民食堂》的創作,思想的深刻、樸素真實的描繪使該作成為現實主義藝術的經典之作。1951年創作油畫作品《強奪瀘定橋》,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5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并創作宣傳畫《學習蘇聯先進生產經驗》。1954年油畫作品《東方紅》、《雙喜》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作品《春游》、《鞍鋼的黎明》發表在《美術》雜志上。1956年10月為紀念魯迅先生創作油畫作品《夜談》并發表于《美術》雜志上。1957年,參加文化部組織的文化代表團赴尼泊爾訪問,歸國后創作了大量關于尼泊爾風情人物的油畫作品。1972年,創作《毛主席像》、《魯迅像》。1997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李宗津畫展”。出版畫冊有:《李宗津畫選》、《李宗津作品集》。
他不僅參與了新中國國徽的設計工作,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
李宗津先生是中國早期油畫畫壇上的代表性人物,生于江蘇蘇州的書香世家,受到正統文化熏陶,自幼既表現出超凡的藝術天賦,徐悲鴻先生愛惜他的才藝,買下李宗津先生的作品《北海公園》長期掛在院長辦公室。然而他后半生道路坎坷,不幸過早離開了人世,使他的藝術長期被埋沒,這無疑是中國畫壇的損失,在中國繪畫走向未來的新時期,我們對李宗津先生的藝術成就應該有一個新的認識與研究。李宗津先生的藝術遵循現實主義的手法,造型慎密傳神,色彩絢麗大氣,在他的畫作中,具有一種特殊的人文書卷氣。從《平民食堂》到《勇奪瀘定橋》的大型創作,都可深刻感受到李宗津先生極富人文關懷和銳意進取的藝術個性。無論是大型創作,還是人物、風景,乃至素描,李宗津先生的藝術作品都有激動人心的魅力。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李宗津先生油畫作品的畫面上,幾乎都沒有簽名落款。以《中國早期油畫大系—李宗津畫集》收錄的作品為例,全書共收入71幅油畫,6幅素描,其中只有3幅早期素描畫面有落款。我們應該注意到李宗津藝術作品的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