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中共國慶十周年慶典巨作《中國》,就有建國紀念瓷介紹。
建國瓷的生產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它在中國陶瓷史和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留下了足以引人自豪的難忘一頁。
建國瓷的設計制作是個系統工程。周恩來總理要求中央多個部門配合實施。從中央政府到江西省、景德鎮市黨政部門都將建國紀念瓷設計制作視為神圣的任務。所以建國紀念瓷是完全意義上的中共與中共建立的中央政府完全主導的行為。也因此開啟了景德鎮有燒造歷史以來最為輝煌燦爛的紅色官窯時代。
建國紀念瓷制作的成功,為景德鎮陶瓷的全面振興起到巨大促進作用。正是在成功制作建國紀念瓷后,經過景德鎮人的不懈奮斗,景德鎮成為中國與世界的瓷都,為中華民族爭得無比的榮耀。
郭沫若1965年訪景德鎮時滿懷激情地賦詩:“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瓷都。宋代以來傳信譽,神州而外有均輸。珍愈拱璧明愈鏡,畫比荊關字比蘇。技術革新精益進,前驅不斷在前驅。后來居上數東洋,奪取萬邦瓷市場。年進美金七千萬,數愈赤縣十番強。花紋形式求新穎,供應需求費較量。國際水平應超越,發揚光烈莫徜徉。”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參與制作建國瓷的北京這批藝術家們,他們的人生道路穿越舊社會和新中國時期。這批人的多數在1958年的反右運動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他們的激情、才華、輝煌、無奈和受難,都跟這樣的歷史現實和命運休戚相關;他們豐富美術才華和他們創作思想以及背后隱含的內容是這個歷史階段美術史、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研究和挖掘的對象。特別是他們與參與制作景德傎建國紀念瓷更是中國工藝美術界和陶瓷藝術界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延伸解讀
建國紀念瓷的制作成功有著極為豐富的含義,需要我們來解讀。


1952年2月郭沫若首倡制作建國紀念瓷,在當時百廢待興、經緯萬端的狀況下,中共最高政權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制作建國瓷,實在是一項高瞻遠矚的行為。
首先此舉為景德鎮陶瓷業的全面復興打下基礎。從經濟方面來說景德鎮瓷器進一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大行其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成為中國出口的主打產品,每年為國家換得了三千多萬美元以上的外匯。國家在1960至1978年的每年外匯儲備在0.46億至1.67億美元區間。由此可見所占比重之大。這樣的創匯數對當時閉關鎖國的中國來說是極具意義的,因為當時實施“兩彈一星”等重大國防項目都需要外匯支持進口。 景德鎮陶瓷出口創匯,直接對國家的安全起到重大作用,其意義是不可估量的。郭沫若有詩為證:“年進美金七千萬,數愈赤縣十番強。”
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輕工部上海工業試驗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單位的科研、美術設計專家,對景德鎮陶瓷工藝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在取得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對比,選擇擇最佳方案,使得生產出來的瓷器真正體現了景德鎮陶瓷生產的技術水平。如瓷質方面景德鎮生產出高白泥、高白釉瓷,以后又有稀土瓷、骨灰瓷等。又如顏色釉方面由于硅酸鹽專家的加入,傳統色釉呈色水平大為提高,并由此產生了花釉系列。這次的科學研究對景德鎮陶瓷發展所起的作用是革命性的。景德鎮瓷器由此完全走上科學、經驗與藝術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
珠山八友和他們的弟子及其同時代名家通過制作建國紀念瓷在國內外而名聲大噪,由此產生一批古往今來最卓越的陶瓷美術家群體。他們繼承傳統、不斷創新,開創了景德鎮陶瓷藝術最燦爛輝煌時期。如青花藝術更為優雅而氣韻生動,古彩藝術更富古雅之情韻,粉彩藝術更為柔和絢爛,色釉藝術呈色如寶玉石般地更富珠光寶氣,雕塑藝術隨物賦形、神態萬千。

陶瓷藝術創作主題多元化。紅色題材、領袖人物、反抗壓迫的題材,勞動人民在新時代勞動與生活的題材進入陶瓷藝術創作領域。如吳康、章鑒、章文超繪制的領袖肖像,王錫良、王云泉、鄒國均等人繪制的革命圣地畫,曾山東、豐恒成等因偉大領袖號召“金猴奮起千鈞棒”而重新認識與演繹、創作《西游記》雕塑。如余文襄創作反映新時代山村的人們歡度春節的佳作《瑞雪迎春》。王錫良創作《瓷石礦工》、《秧苗青青》,王曉帆創作的《山村走來了郵遞員》、《人民幸福樂萬年》等作品,徐天梅創作《人民公園》,張松茂創作《農村新歌》、《奔赴農業第一線》、《奔向農業現代化》,王筱蘭創作《敬老院》。由此可知,景德鎮藝術家的筆墨是與新時代、新的意識形態相結合的。這些作品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社會新生活與新變化與人們新的精神風貌。可見景德鎮這一代人的藝術道路是與新的社會與廣大人民聯系在一起的。
周恩來倡導的建國瓷在世界上巡回展出,這是景德鎮瓷器于民國時期開始在國際博覽會亮相后中斷多年,又重新走向世界。這給景德鎮帶來極大聲譽。以后景德鎮延續這一方法反復在世界各國巡回展出。世界各國人民通過這些展示的作品,了解了中華文化,并發由衷的贊嘆,贊嘆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燦爛,對中華文化產生向往之情。
日用陶瓷進一步藝術化。北京專家們的圖案藝術設計和景德鎮藝術家的圖案設計,使景德鎮日用陶瓷更富藝術情趣。如光明瓷廠青花玲瓏瓷、人民瓷廠青花梧桐瓷就屢獲國內外金獎。
建國瓷制作成功以后,景德鎮的一些名家陸續赴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浙江美院、故宮博物院等建立了密切聯系。他們或去進修學習,或去觀摩實物。景德鎮陶瓷領域的學院派隊伍不斷壯大。這些解放后形成的學院派與景德鎮傳統的紅店派共同開創了景德鎮陶瓷的輝煌成就。
由于建國瓷制作產生的后續影響,千年瓷都景德鎮誕生了十大大型陶瓷生產企業。加上下游企業,總共有二十多家企業。
其產生的效益是驚人的:雕塑瓷廠每年賺取相當投資辦廠一半的利潤,紅旗瓷廠四年賺回四個廠的投資總額,光明瓷廠廠長徐志軍說只要做一種款式的盤子,就可以保證發工資,建國瓷廠三陽開泰瓶每件10元(“件”是景德鎮傳統稱瓷器占窯位的大小,形同體積)。銷售企業陶瓷進出口公司經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賬上利潤可以讓職工坐吃幾十年,陶瓷原料銷售處長江濤說他們賬面資金超過財政賬面資金,財政部門資金緊張時都要向他們借用資金。
但景德鎮后來的執政者卻說陶瓷是不賺錢的行業,其真實目的就是掩蓋掏空景德鎮幾十年陶瓷業的積累和摧毀整個陶瓷業事實,以為他們腐敗的行為找說辭。實際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共實行改革開放后,世界經濟空前繁榮,國內經濟空前活躍,國內外貿易環境空前優越,景德鎮陶瓷業卻全面崩潰。與此同時,中國各地陶瓷業卻在此良好的大環境下獲得巨大發展,中國一越而為世界陶瓷大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獲得長足發展的標志性行業。

在紅色官窯時期,景德鎮建立完整的陶瓷科研教育、生產體系。景德鎮進一步馳名中外,成為世界的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