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因產(chǎn)于汝州(今河南汝州市)而得名,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生產(chǎn)。燒造始于唐,興盛于宋。其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如“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早在宋代汝窯就成為“名瓷之首,汝窯為魁”,被欽定為御用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代表著中國陶瓷文化的最高水準(zhǔn),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圖1、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朱文立汝窯作品【弦紋尊】現(xiàn)收藏于綠寶石藝術(shù)陶瓷館
傳說在北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1109年),那位能寫善畫的徽宗皇帝,忽然間對御器厭煩起來,傳旨要燒制新瓷。有人問皇上對釉色有何要求,當(dāng)時正值雨過天晴,皇帝抬頭望望天空,遂大筆一揮:“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雨后初霽,碧空如洗,是何等清新喜人的景象,而通過泥與火的藝術(shù)把這大自然的造化固定下來,又是何等的奇妙!
圣旨傳到當(dāng)時聞名天下的瓷都——汝州,官府又把任務(wù)壓在一位身懷絕技的窯匠身上,命他限期燒出新瓷,違時立斬。窯匠盡管神工鬼斧,但對這種夢幻般的“雨過天晴碧空瓷”也是一籌莫展。一天夜里,窯匠忽做一夢,夢中神仙指點(diǎn)說,非活人祭窯不可。眼看期限將到,想想荒唐的夢,窯匠望著熊熊燃燒的窯火焦慮萬分。這里,身邊7歲小女問父親為何燒制不成,窯匠隨口笑言:“神仙讓活人祭窯哩!”此女小小年紀(jì),容貌秀美,聰明伶俐,而且心地善良,從小看著父親燒窯,知道祭窯是怎么回事。不料父親話音剛落,小女已縱身跳進(jìn)窯中。霎時,烈焰升騰,光華四射,活像雨后天晴的碧空,蟬羽般的烈紋玲瓏剔透,隨著光線的強(qiáng)弱變幻,呈現(xiàn)出多姿多態(tài)的神采。
由于新窯乃女童靈魂所化,不但觀之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而且制成器皿用來盛裝食物、酒、茶等,味道分外鮮美;制成鎧甲上的護(hù)心鏡,輕薄堅硬,刀箭不入;甚至置一瓷片于室中,居然能“鎮(zhèn)妖辟邪”。皇帝見此珍品大喜過望,因為宋代的皇帝稱官家,遂賜新瓷名為“汝官瓷”,出產(chǎn)新瓷的汝窯為“汝官窯”,專門為官廷燒制瓷器,民間不得享用。
神奇的傳說和窯匠之女以身祭窯的慘烈故事,告訴人們:汝瓷不僅是用火燒出來的,不僅是藝人智慧的結(jié)晶,而縣它還是藝人們用心血、用生命鑄成的。
傳說也許是有根據(jù)有。宋徽宗趙佶是北宋歷史上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即位,在位二十六年。作為皇帝,宋徽宗治國無道,不僅將大好河山葬送在自己手里,而且自己也和兒子欽宗一起被金人擄去。但作為藝術(shù)家,宗徽宗堪稱是一流的,他吟詩作畫、舞文弄墨,尤其是他的書法繪畫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彪炳千秋的,汝窯燒造時間為北宋中晚期約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按時間推算,大部分是在宋徽宗趙佶親政的時期。趙佶的審美觀也就決定了御揀的合格與否。陸游的《老庵筆記》內(nèi)曾有“故都時,定窯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記載。北宋出現(xiàn)“棄定用汝”,可能與趙佶個人的審美觀有關(guān)。因為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徽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趙佶作青詞的多種記載。“棄定用汝”也正是這種崇尚青色的審美觀的反映。既然史籍中有趙佶挑選御用瓷器、設(shè)計御用瓷器的記載,還有他審美觀的留露,那么,他心血來潮下旨燒造所謂的“雨過天晴”新瓷器也許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