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上,汝瓷的特殊風格和獨樹一幟的地位成為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志。然而作為汝官窯址究竟在何處,一直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國內外考古專家就對汝官窯址的考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汝州境內進行了大面積的調查,發現古窯址50多處,但卻無法認定汝官窯口。宋代其它名瓷遺址均已發現,唯有汝窯因文獻記載不詳,汝窯之迷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夢里尋它千百度,始終難覓其身影。
2000年,既是世紀之末,又是新元的轉承,注定要留下讓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國家文物局公布了2004年全國10大考古新發現,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榜上有名。針對汝官窯遺址的發現,古瓷研究專家趙青云先生一語中的:“寶豐清涼寺汝官窯的發現,是陶瓷考古史上和古瓷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它使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于汝窯研究的歷史懸案得以了結”。
不知就里的人會有疑問,汝瓷,顧名思義應在汝州為何遺址在寶豐呢?
其實這并有矛盾,如今河南省平頂山市管轄的汝州市、舞鋼市、葉縣、魯山縣、寶豐縣、郟縣除舞鋼市外北宋時其它都歸汝州管轄,另外現在洛陽市的汝陽縣當時也歸汝州,這幾個縣生產的瓷器都稱汝瓷。
在汝窯沉寂近千年后,不曾想后來幾個縣的分別歸屬,竟因汝窯的發現憑添了幾許“煩惱”,比如現在的許多汝州人就因清涼寺遺址在寶豐而頗為失落,遂在汝州境內遍尋汝官窯可能的另外遺址,好在幾年后發現了張公巷窯址,專家們已有初步結論。汝州市開辦的“中華汝瓷網”對清涼寺遺址也是鮮有介紹。而寶豐縣人則認為,既有定論,汝州就不應瞎折騰。
紛爭也許是必然的,現在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況且汝瓷早以是國之瑰寶,將宋代名瓷盡可能攬到自己地盤里,讓它為本地增輝,甚至為群眾增財富、為政府增稅收,當然無可厚非。
從寶豐縣施邐西行20多公里,便是清涼寺汝官窯遺址了。
汝官窯遺址緊鄰清涼寺村,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窯址地勢平坦,四面環山,有小溪繞其西南。這里的制瓷原料非常豐富,煤炭、高嶺土、釉藥就地可取,并有蘊藏量豐富的瑪瑙。窯址周圍窯口密布,瓷片窯具堆積如丘,當年“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此說看來絕非夸張。段店位于魯山縣城北,踞寶豐縣清涼寺大概有15公里距離。據專家考證,段店瓷窯的繁榮期在初唐末年和盛唐時期,對汝瓷和鈞瓷具有傳承關系。相對于鈞瓷,段店因為在北宋時隸屬汝州,正處于汝瓷的勢力范圍,段店瓷器與汝瓷的關系更為密切。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唐代傳世極品黑釉藍斑腰鼓,就出自魯山段店。專家認為,段店花瓷對我國北方瓷業特別是宋代的均窯、汝窯影響很大,其釉色開鈞瓷、汝瓷之先河,汝瓷燒制的精益求精、登峰造極大概在段店技藝的基礎上形成的。
從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到段店,中間有清涼寺、羅圈、桃木溝、響浪河、胡葉坡、梁洼等,僅僅根據這些地名,我們就可以想象得出這里曾經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在汝瓷的昌盛時期,丘陵郁郁蔥蔥,小河流水潺潺,來往客商頻繁,處處爐火連天。可現在呢?溝溝坎坎,黃土裸露,建筑零亂。據村里老人講,響浪河斷流在70年代以后,小煤窯的無序開采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今天的清涼寺村全靠買水生活。響浪河只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像一個遠去的溝。
汝官窯遺址就在清涼寺的旁邊,與民房相連,如果不是被人帶路你很難找到,與民房不同的是個700多平方米大的鋼架結構支撐很大頂棚,被棚子罩著的即是已發掘的窯址。在已探明的4800平方米遺址中,揭露面積僅為475平方米,大型澄泥池2個,灰坑22個和水井一眼,還有窯爐的配套設施。清涼寺汝瓷遺址總面積為100萬平方米,汝官窯面積約為總面積的千分之五,已揭露的汝官窯面積僅為總面積的萬分之五。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清涼寺曾經有過何等輝煌的歲月!
說起清涼寺汝官窯的發現,不得不說寶豐人王留現。已73歲的王留現老人,老家就在寶豐縣的大營鎮,家居清涼寺不足4公里。小時候也耳聞目睹過這一帶有寶藏的傳聞,既有尋寶挖寶的,也有走街串巷的古董商。自從他進入縣文化館工作以后,就把傳聞開始當作一項事業去研究,待后來被調到陶瓷廠專業從事陶瓷研究工作后,他分析從田地里尋來的碎瓷片,一遍遍在心里問自己:汝窯會不會就在這一帶呢?王留現開始在清涼寺一帶的溝溝坡坡里尋訪。一天,他聽說清涼寺村一戶人家的紅薯窯塌了,露出個瓷件,就當即去查看,見是個汝瓷洗,就以600元價格買了下來,但這洗是官窯還是民窯他吃不準,于是,在1986年他帶著這件瓷器和自己撰寫的論文《試論寶豐窯和汝窯的關系》,參加了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會上,專家們對這件瓷器驚嘆不已,會后,上海博物館的范冬青、周麗麗等專家立即趕往寶豐在這里采集到一批與館藏文件完全一致的汝瓷殘片,依據現場撿到的瓷片和王留現獻給國家此時已在上海博物館保存的汝瓷洗,上海博物院副院長(現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汪慶正等人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窯的發現。
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涼寺遺址第一次試掘,即發現典型御用瓷器20余件,1988年初和1989年春,該所又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一批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十六年來,河南省文件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清涼寺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的發掘,雖然每次都收獲頗豐,但遺憾的是始終沒有找到汝官窯的中心燒造區。直至2000年6月開始的第6次發掘,才使汝官窯遺址大白于天下。2001年6月25日,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寺汝官窯瓷片
就在清涼寺汝官窯被發現的消息充斥于報刊的時候,有一個人還在執著地尋覓。這個人就是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汝瓷研究專家朱文立。早在70年代,身為汝州人的朱文立就開始在汝州的山水間遍尋汝窯的蛛絲馬跡。清涼寺汝官窯被發現以后,朱文立開始了自己的思索:按文獻記載,汝州城內可能有宮廷建造的汝官窯,而清涼寺離當時的汝州府較遠,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宮廷會在清涼寺建御窯嗎?管理困難不困難?換句話說,朝廷會不會是看到清涼寺開始的青瓷較好,也就是這里燒制瓷器的技術水平高,才命建汝官窯的?帶著這此疑問,他開始在汝州城區的附近尋找。
1999年的秋天,注定是個收獲的季節,整天穿梭于各個建筑工地的朱文立在汝州市中大街張公巷南口一正在開挖的地基中發現了痕跡,這就是現在被命名的張公巷址。隨后,有關部門于1999年秋、2000年春、2001年進行了3次發掘,出土了青釉瓷片、匣缽及素烷過的坯片和火照等。
2004年2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張公巷東、西兩測開挖了兩年探方,發掘面積124閏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方基4座、井4眼、灶6個、灰坑79個和過濾池1個,出土了一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取得了該窯址考古的重大成果。
2004年5月21日,由中國古陶瓷學會和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主持召開的“汝州張公巷窯、鞏義黃冶窯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在鄭州落下帷幕。全國古陶瓷研究方面的重量級人物,如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上海博物館副長汪慶正,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故官博物院研究員王莉英,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知宴等。經過認證,大多數專家認為:張公巷窯是在寶豐清涼寺窯基礎上發現起來的,燒造工藝來源于寶豐清涼寺的汝窯。其中最重要的是,張公巷窯出土的瓷片有比較明顯的魚鱗紋。鄭州大學物理學副教授趙維娟通過對張公巷出土的瓷片與清涼寺出土的瓷片的化學成份的測試分析,清涼寺汝官窯和張公巷窯的瓷釉配方關系是相承的;清涼寺與張公巷兩處燒瓷用胎原料產地不同;兩者間釉的產地和配方不完全相同,張公巷的瓷比清涼寺的瓷更好。大多數專家傾向于張公巷窯就是文獻中所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中的北宋官窯。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對汝州張公巷窯進一步勘探、發掘。
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10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張公巷窯址榜上有名。2010年張公巷窯址已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