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
根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及在景德鎮瑤里窯等民窯遺址的調查,可知明洪武時期民窯瓷器品種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雙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蘆形小罐、帶鈕小蓋罐、小圓盒等,大多數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國內發現的日用瓷器造型規格要小,但成型工藝比較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瑤里窯窯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標本看,其修坯工藝不夠精細。底足中心有一乳狀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坦腹淺碗,碗中心一澀圈,這還是元代疊燒的做法,洪武時期仍在沿用。
從景德鎮瑤里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片廢棄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夠精細,無論大小器物胎體都比較厚實,顆粒比較粗,但由于瓷土土質好,瓷器的質地優良,胎體的顏色相當潔白,露胎的地方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
釉質釉色情況相當復雜,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的瑤里窯窯址遺物在斜山坡上,對面是一條河流,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很厚,遺物散落的面積很大,推測應該有許多作坊。其中有相當多的瓷片釉質較粗,白度不高,顏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開細碎片紋。有一些作坊工藝水平較高,有青花、釉里紅等類標本,白度很高,質地也細潤。無論是哪一種洪武民窯瓷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釉面不夠細滑,施釉不夠均勻,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規書寫皇帝年號的情況,所以對青花瓷器,很難判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通過瑤里窯的調查,筆者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因為瑤里窯在離景德鎮珠山御窯廠很遠的山區,是-個民窯區。所用的鈷料均系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看,青花鈷料品質不高,不純凈,顯色不明快,藍色發暗發灰,線條有暈散浸漫的現象,有星星點點的黑褐斑。出于大多數瓷器器型不大,作畫受到限制因此多繪有簡筆花卉?;y是以粗獷快速的線條畫出圓圈、圓弧,組成大朵云紋、纏枝蔓草、人物形象、飛風、團菊、閑花野草等。有的花紋比較疏散,幾筆就畫出一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潔得多。
在瑤里窖址發現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出現釉里紅裝飾,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類產品,在新加坡??矊庍z址也發現杯類瓷片標本,風格一致是瑤里窯的產品。瓷器上花紋不多釉里紅浸漫、流淌厲害,紅得不艷麗,有的是偏暗的殷紅色,大多數花紋中心部位發黑,邊沿部分發灰,微微顯一點紅色?;y比青花更簡單,沒有見到像青花瓷器那樣大圓圈、大弧線組成的花紋,更沒有復雜的纏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
所謂御窯廠,是指皇家或政府辦的制瓷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鎮就有御窯廠,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關于明代御窯廠的興建時間有不同的意見,所持的依據也自不相同。有的認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認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還有的認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窯論者,主要依據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他又說"以上諸說,多采唐雋公《陶冶圖說》。"唐雋公即請雍正、乾隆時著名督窯官唐英。而《重建敕封萬碩侯師主佑陶碑記》說:"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廠,督以中官。"另外《事物會原》認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鎮地區戰爭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其地方政權就歸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經登基兩年,無論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還是宮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組建御窯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國之初,百度待興,御窯廠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一定能滿足宮廷的需要也沒有正常運轉,所以說到建文四年時,用詞是"開窯燒造"并不是用"建窯二字??赡茉谶@以前的御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窯,即有命則燒,無命則讓。《大明會典》中《陶器》所載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看出,這時的景德鎮只是供選擇燒瓷的地點之一,處州的龍泉也是一個供選擇的地點。所以筆者認為,洪武二年御窯廠建立,也生產瓷器,但并沒有正常運轉。至洪武之末(實際為建文四年)以后,宮廷派中官督窯,按例解京,正常運轉,再也沒有看到景德鎮以外為宮廷燒瓷的記載。
御宮廠建立以后還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說:"……景德鎮,宣德初,置御窯廠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書》中說:"正德初,置御器廠,專管御器。先是兵興,議寢陶息民,至是復置。"這就說明明初關于御窯廠的事一直都有變化。經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長期調查、發掘證明洪武御窯確實存在,生產規模并不小,生產了許多優秀的瓷器,并留存下來。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窯廠,一年時間能生產這么多瓷器,能創造出這么多的新品種嗎?
洪武的官窯瓷器
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及發掘資料公布以前,人們在對洪武官窯瓷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很多結論都不確定。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后,結合博物館和民間的藏品資料,歸納起來,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上彩、釉里紅、白瓷、紅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點
以現在能看到的資料、與元青花、明永樂的青花相比較,洪武青花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洪武官窯瓷器的造型繼承、發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風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壯拙實,很多大型器物的規格超過元代,例如罐類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蓋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蓋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見到超過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時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見的。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體形蓋罐,通高65.5厘米,口徑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館長期展出。永樂年間則沒有見到如此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時期的青花玉壺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類作品,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六頭洪武地層出土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口徑41厘米、底徑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徑20多厘米的淺碗相當多。盤類作品,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紋折沿盤口徑為59厘米,口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相當多。當然也有一些口徑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則挖足較淺,為元代碗類器物所未見。梅瓶是生產比較多的器物,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矮,顯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較瘦長,比例有些失調,放置起來不太穩。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圓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較緩慢,下腹至底比較寬,永樂青花梅瓶比例勻稱,比較清秀,尺寸規格也沒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蓋罐是比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寬肥而粗矮,洪武則比較修長優美,講究線條的變化。元朝荷葉形蓋頂端為瓜藤鈕,洪武時則安寶珠形紐,蓋和罐體更加和諧優美。執壺類器物有相當一部分除器型較大外,流和柄的結構比元代同類器物做得既拙實,又講究曲線美。有多層結構的蓋,即蓋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一個矮矮的臺階。還有蓋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蓋沿將壺口包住。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優美有較強的陳設性,藝術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窯青花和元青花相比,從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藝開始注意追求精細,這種現象從洪武晚期到永樂越來越明顯。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當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齊。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較整齊,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狀突起。在圈足內部構底面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圈足內中心不施釉的情況。
4.洪武青花的鈷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繪瓷用的鈷料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標本來看,大多數藍色發灰、深沉發暗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優美、自然、悅目。如果仔細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對照,明顯可以看到兩者藝術效果一致。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藍色不正的同時,胎體質地也比較疏松,釉面有些陰黃,這可能是窯火燒得不均勻造成的。這種情況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體上作畫,運筆疾速,線條上出現凝而不舒的結晶斑塊,凡藍色線條運行的地方,凡出現結晶斑塊或斑點之處,釉面微微凹下,發出錫光點,或像鉛筆作畫時線條上出現鉛色浮光。明和元兩代相連,朝代的更換不能使某種手工工藝的技巧突然改變。例如元朝景德鎮宮窯的工匠,在洪武時仍在燒造瓷器,其工藝技巧和制作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元朝官窯尚未用完的鈷料。由于景德鎮在元末曾經過激烈的戰爭,對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雖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地方政權就歸順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許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出觀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測試,洪武官窯青花鈷料和元青花鈷料內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紋的構圖特點和民窯花紋不一樣,官窯青花花紋構圖滿,層次多,密集排列,這方面和元青花風格一致。例如一件執壺,從壺蓋的蓋頂到器物底部,主題花紋相輔助花紋有11層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從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層至5層密密的花紋,碗的里壁也有3層花紋,如果加上將各層花紋間隔的弦紋,卷枝蔓草,花紋可達5層至6層。口徑45.8厘米的青花團菊紋大盤,盤沿里外壁和盤底滿繪纏枝花紋,并列蓮花瓣紋,很有元青花的風格。所以相當長時間人們難以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開。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現象,香港天民樓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盤,這類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也有出土。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上的新變化。該盤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淺圈足。盤的口沿繪兩連續的卷枝花卉,盤沿外壁繪纏校靈芝紋和團菊,彎曲的腹壁繪兩連續的牡丹花紋,外壁繪蓮花紋一周。盤心最寬平部位的主題花紋是一株茁壯的山茶花,主干壯實,枝葉繁茂,中心兩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盤的繪畫用筆比較細膩,輔助花紋一個單元和另一個單元之間的距離拉大,牡丹、團菊、靈芝、蓮花等花卉畫得都比較舒展。盤心雖然寬闊,但只畫一株山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法則。洪武時期還有一類大盤,盤心也繪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以后明朝畫院藝術家們用得最多的構圖形式,可見瓷器裝飾畫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紋,有纏枝花、團菊、牡丹花、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欄桿芭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現有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陶淵明愛菊的四愛圖,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攜琴訪友、蒙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先帝明王、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故事畫面幾乎不見。元代織錦緙絲上面的圖案,大云肩錦,如意頭輪廓內填繪荷塘鴨鵝、鴛鴦戲連、水波游魚等內容出現很少,有的幾乎看不到。動物紋樣如麒麟、文豹等也極少。明朝規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銀瓷碗等器。并不許制造龍鳳紋。"御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多是五爪龍,有一些不是五爪龍,也應該是官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