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秋葵宮碗
2013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舉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一件盈盈在握的青花秋葵紋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藝術芳華征服了所有在場的中外人士,最終以1.41億港幣成交,成為此屆香港蘇富比40周年慶典拍賣會上最耀眼的明珠。(01)
區區一個口徑僅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僅用了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締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價,再一次為神話般的成化瓷器增添了一份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環。從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神器,如今就放在精心裝置的燈箱中,熠熠放射出幽藍神采,讓每一個路過人都無法回避,駐足拜觀。事實上,億元天價,也正是成化青花宮碗藝術價值的直接反映,即便是不懂古玩的外行人,也會立即被這個青花宮碗吸引,她那無與倫比的細膩動人和溫潤爾雅,是一種令人久久無法忘懷的藝術氣質。另有一件幾乎完全相同的成化青花蜀葵紋碗,出自著名的日本安宅氏珍藏,現存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
成化斗彩雞缸杯可以說是中國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器,但論及工藝技術與藝術成就,成化青花宮碗則不相伯仲,甚至更為出色。蘇富比這件難得一見的青花秋葵碗,讓人們可以親眼得見傳說中的成化品質。成化官窯瓷器可以說是明代瓷器中傳世最稀少的珍品,歷來皆被中外收藏家們奉為至寶。已故著名陶瓷專家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園先生曾研究考證,明憲宗成化帝祚23年,比明宣宗宣德帝祚長兩倍有多,但在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成化窯址上出土的殘器與瓷片的數量,卻未及宣德窯址器一半(劉新園編著《成化窯燒造記錄考-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倫敦蘇富比, 1995年,第11頁);與此同時,完整的傳世成化瓷器數量,與窯址上出土的殘器殘片數量相比,形成鮮明對照,這也說明了成化官窯瓷器的制作要求和品質標準之苛刻也是相當驚人的,故每一件千錘百煉、精挑細選的完整作品,均是在最嚴格的甄選標準下入宮,而每一件傳世美器的身后,都有著無數或許只因微小制作瑕疵而落選被掩埋地下的不幸殉葬物,如此看來,蘇富比能夠成就這只億元經典拍品,也是理所當然的。根據前蘇富比亞洲區主席朱湯生先生的研究統計,現存傳世的成化瓷,絕大部分藏在北京和臺北兩個故宮,而在全球私人手中的藏品也僅有二十余件(Julian Thompson,List of Patterns of Chenghua Porcelainin Collections Worldwide –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倫敦蘇富比,1995年,第116-129頁),其珍稀名貴程度堪比宋代汝窯。
尺寸造型相若、內外皆繪的成化青花宮碗是成化青花瓷中的一小組頂級作品,屬于成化瓷器燒造的第三階段成熟期(約1481-1487年)出品,其瓷胎、白釉、成型、青料、畫工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雪白細膩的瓷胎經過反復的凝練,顯得輕盈純潔,釉汁溫潤透亮,其玻化程度已臻完美,微閃蠟質光,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親切的觸感,仿如羊脂美玉,甜美甘醇。碗型乃精范所制出,飽滿端莊,無可挑剔,正合手中把玩。又因選用了國產的“平等青”鈷料,或單獨或配合進口鈷料,創制出清麗淡雅、爛漫天真的青花面貌,與雄渾濃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題材和描繪風格上,已知傳世成化宮碗皆選用永宣時期即流行一時的纏枝花卉紋,大約共有十二種花型樣式,一改永宣時期繁縟滿鋪、筆力粗獷的手法,傾向大面積留白、筆觸雙勾平涂的新風格,筆法輕盈流暢,煥發出一種全新的、簡潔雋秀、富有生命律動感的藝術效果。把玩時,眼、手、心共同感受一種祥和純凈、意味無窮的精神境界,遂成永恒經典。這種極度細膩、溫婉微妙的女性藝術氣質,據說是與成化帝寵愛的比他年長19歲的萬貴妃有關。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青花百合碗,正是這種風格的極致。英國著名收藏家肯里夫爵士珍藏的一件成化青花百合花宮碗,曼妙流轉的纏枝與清雅質樸的青花相映成趣,呈現出這種宮碗的全部藝術特征。此碗于2002年在倫敦寶龍拍賣行以82萬英鎊之高價成交。另一件珍貴的瓜藤宮碗,來自著名的瑞士玫茵堂珍藏,亦于2011年4月香港蘇富比拍賣會專場中以9000萬港幣的高價售出。(05)

05 大英博物館百合碗
成化瓷器深受明清兩朝皇帝之青睞,臺北故宮蔡和璧先生曾從大量的史籍文獻中檢視歷代皇帝對成化瓷之鐘愛,發現尤以明萬歷帝和清雍正帝為最(蔡和璧編著Chenghua Porcelain in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Porcelain,倫敦蘇富比,1995年,第16ff),而在后世競相仿造成化瓷的作品中,也以萬歷窯與雍正窯最為成功,青花宮碗自然是仿造的主要對象,特別是雍正窯,在藝術風格氣質上也做到了形神兼備的水平。如一件來自北京正觀堂珍藏的雍正窯青花宮碗,果然是惟肖惟妙,但仔細端詳,雍正窯作品仍無法復制出成化瓷最核心的藝術之魂,那就是一種無法言傳的天真而恬靜的赤子情懷。早在上世紀初期,西方收藏家就依循中國鑒賞家們的品味,將成化瓷器奉為收藏神物,深深地為成化瓷超凡入圣的藝術水平和燒造品質而折服。如西方最大的中國陶瓷收藏巨擘倫敦大維德爵士珍藏中,就有一組七件紋飾各異的成化宮碗,珍如拱璧,如今放置在大英博物館的專門展廳中公開展出。實際上,每一件流傳于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成化瓷,皆有一長串顯赫的遞藏背景和各種傳奇收藏故事。比如蘇富比這只秋葵宮碗,就是出自英國肯里夫爵士珍藏的三件成化宮碗之一。英國皇家空軍中校The Right Honourable Lord Rolf Cunliffe 肯里夫勛爵(1899-1963年)是上世紀前半葉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最著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之一。他于1944年從一件漢代的陶罐開始進入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涵括歷代陶瓷、青銅器、玉器、鼻煙壺等。出于不凡的藝術品位和眼光,肯里夫爵士在1947年1月2日以475英鎊從當時倫敦蒙特街(Mount Street)上著名的古董商 Peter Boode
商行買入三件成化青花宮碗(Roy Davids& Dominic Jellinek, Provenance: Collectors, Dealers & Scholars: Chinese Ceramics inBritain & America,England, 2011, p.133)。這件秋葵碗即為三者其一,曾在1971年英國古董商Bluett的展銷會上以25000英鎊售出,10年后在1981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又以407萬港幣再度成交,再接下來就是這次1.41億港幣的輝煌。(09)

09 雍正宮碗
從150英鎊到25000英鎊到407萬港幣到1.41億港幣,這種匪夷所思的價格飛躍,正好說明了真正永恒的藝術價值,無法用價錢來衡量。在幽微的藍彩釉光中,閃爍著人類不惜一切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本愿,它超越地域,超越時空,超越文化語言,傳承下去,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謹以此短文,獻給不久前逝世的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原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