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以“章生一,章生二”哥弟二窯聞名于世,弟窯溫潤如玉,色澤青翠欲滴;哥窯“紫口鐵足”,為世人所稱道,這些重要的藝術特征都與紫金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紫金土--因其色紫而得名,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粘土。紫金土是宋代配制哥窯、官窯和龍泉黑胎青瓷瓷胎的重要原料,也是明、清時期景德鎮配制醬釉和仿龍泉系列青釉的重要原料。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仿龍泉青瓷的釉色,但無論如何都和龍泉本地有差距。原因就在當地的特產——紫金土。 龍泉的紫金土含鐵量極高,而鐵的氧化還原正是青瓷之“青”的奧秘所在。并且,龍泉的紫金土還含有三種非常特別的稀有元素——鋰、鎵、銫。它們恰到好處的含量,對龍泉青瓷的呈色起到了“點睛”作用。可以說“沒有紫金土,就沒有龍泉瓷”。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龍泉紫金土的成分早已破解,從理論上說,其他產區也可以進行仿制,但一是成本太高,二是“配出來”的青瓷和龍泉本地渾然天成的青瓷,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龍泉瓷土原料中一部分屬于瓷石類,它們主要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數量的高嶺土和絹云母等礦物。另一部分屬原生硬質粘土類,其中亦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數量的高嶺石礦物,即通常所謂的高嶺土,其化學成份的范圍為:SIO含量約在61~75%,ALO含量在16~22%,Fe?O?含量在0.3~1.3%,大堿金屬化物(k?O+Na?O),瓷土是坯料中主要組成部分,它使坯料有可塑性并賦予坯料必要的成型性能以及制品在干燥后具備一定的干燥溫度和小的孔隙度。

在坯料和釉料中摻和的紫金土原料,系由石英、長石、含鐵云母以及其他含鐵雜質礦物組成。其含鐵量高,因而可以作為胎釉的著色原料,是龍泉瓷獨特的天然原料,其化學成份尤其值得研究,雖然它SiO2的含量較低,但因其含有較高的AL?O?、Fe?O?和堿性物質,其含鐵量一般為3~5%,高者可達15%左右,它不僅是青瓷釉的主要原料,而且又是制造青瓷朱砂胎和黑胎或“紫口鐵足”的主要原料。

青瓷原料中,還有石灰石和糖灰等。石灰石在釉料中是作為助溶劑,降低釉的溶點和高溫粘度,促使釉和坯結合得更牢固,增加釉的強度和硬度,并使釉具有光澤。糠灰,由谷殼燒灰所得,主要成份為Sio?,含量在95%左右,它是制釉原料之一,在釉料中它與金屬氧化物作用形成玻璃相。
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青瓷初出于琉田,去縣六十里......,泥則取于窯之近地,其他處皆不及。油由取諸山中,蓄木葉燒煉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細者,合而為油。”“油”即為釉,它以草木葉燒煉成灰以澄細的白石配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