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州窯倒流壺
倒流壺又被世人稱為“魔壺”。因為從外觀來判斷,它的確是一把壺。但壺蓋與壺身卻被設計成連接在一起,從上面根本無法打開。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倒流壺的底部有一個孔洞。如果將水順著壺底的孔洞注入壺內,水竟然沒有從壺嘴流出來。然后再將壺身正過來,水也并不會從壺底的孔泄漏出來。而如果將壺身傾斜,壺內的水就能從壺嘴正常流出來了。那么,問題來了,倒流壺的奇妙“魔法”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倒流壺,又稱倒灌壺、倒裝壺。倒流壺在宋代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制作工藝比較奇特,燒制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復雜。將這3道工序燒制好后,然后依次連接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倒流壺。
倒流壺又被世人稱為“魔壺”。因為從外觀來判斷,它的確是一把壺。但壺蓋與壺身卻被設計成連接在一起,從上面根本無法打開。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倒流壺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倒流壺的底部有一個孔洞。如果將水順著壺底的孔洞注入壺內,水竟然沒有從壺嘴流出來。然后再將壺身正過來,水也并不會從壺底的孔泄漏出來。而如果將壺身傾斜,壺內的水就能從壺嘴正常流出來了。那么,問題來了,倒流壺的奇妙“魔法”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為了解倒流壺的奧秘所在,現代人用科技手段,對倒流壺進行了X光檢測。通過倒流壺的剖面圖,可以看到壺里面設置有一個連接壺嘴的出水管和一個連接底部孔洞的注水管。而實現倒流壺“魔法”的關鍵,就在于壺中的這兩個導管。當壺身倒過來時,可以將水沿著注水管倒進壺內,只要壺中水的高度不超過出水管的高度,水就不會從壺嘴流出。而當壺身正過來時,只要壺中水的高度不超過注水管的高度,水就不會從底部的孔洞中流出來。所以,雖然倒流壺底部有洞,但卻能做到滴水不漏。

倒流壺內部結構
之所以能夠實現這種效果,主要利用的是物理學中的“連通器”原理。其基本原理是: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面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倒流壺之所以沒有可以掀開的壺蓋,卻在壺底留有一個孔洞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現在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也不容易落入壺內。好多外國人在看到倒流壺后欽佩地表示,一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知道密封和講衛生了,能夠設計出這樣的神器,真是太了不起了。這種精巧的“魔壺”,也展示出中國古代工匠在瓷器設計、制造等各個環節上所具有的先進技術和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