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分水,猶如中國畫的“水墨”,但又不同于墨,它是以青花料在泥坯上分出各種深淺的明暗層次,使單一的色料富有濃淡不一的變化,來表現各種形體,達到淡濃分水,水料融瑩的藝術效果。國畫中有“墨分五色”的說法,青花則也有“料分五彩”講究,即頭濃、二濃、正淡濃、正淡、影淡之說,與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國畫用的是毛筆,而分水則是“雞頭筆”,形體上有別于國畫毛筆,從而豐富了青花的表現技法。

“雞頭筆”—種腹部很大,可含大量料水,青花分水的專用工具的發明和隨之而出現的分水技法的形成,是青花繪制技藝上的一大進步,給青花藝術帶來了嶄新面目。雞頭筆分水是以筆鋒牽引料水在坯體上運行,筆鋒不觸及坯體,利用料水積層的厚薄以及托拿坯體的右手控制水的流向和右手提筆收水相照應,以料水成線的淌水法在坯體上制作,因水多而涌,坯體吸干稍緩,料水粗粒下沉,細粒上浮,燒成后色多漂翠,明凈瑩澈,水色尤為鮮亮,蒼翠雋秀,淋漓而酣暢。分水和國畫不同,未燒制前,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能憑借經驗掌握青料的厚薄來控制濃淡,在燒成之后才能見到效果,由于游離性物質滲入釉質,又形成了一些料暈,這種效果就象水墨畫的水韻一樣。
青花分水工藝
一筆而過,于瓷坯之上呈現出深淺濃淡、變化豐富的藝術形象。既有對比,又很協調,體現出了青花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從而達到了中國水墨畫“墨分五色”的視覺效果。 起稿在坯體上先用鉛筆畫好完整的輪廓圖樣。然后將坯放在絲棉做的托坯砧上,以手托住放在雙腿之間(因絲棉不會擦磨掉坯上青花料,故必須有此物)。用雞頭筆飽蘸青花料水,按鉛筆圖飾行筆,按所需色澤濃淡而行走快慢,行筆愈慢坯體吸水愈多,色澤愈濃,反之則愈淡。起稿在坯體上先用鉛筆畫好完整的輪廓圖樣。然后將坯放在絲棉做的托坯砧上,以手托住放在雙腿之間(因絲棉不會擦磨掉坯上青花料,故必須有此物)。用雞頭筆飽蘸青花料水,按鉛筆圖飾行筆,按所需色澤濃淡而行走快慢,行筆愈慢坯體吸水愈多,色澤愈濃,反之則愈淡。
具體說來,青花分水的應用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平水、其色度不同,每種色塊勻凈平整,盡量沒有水與水相接的水跡紋。這種手法多用于圖案工整、細膩、精致的器皿紋樣上。
水跡紋又稱浪頭水、指的是一筆水和一筆水之間相互壓住一點頭,重疊的部分形成深一點的水跡紋。這種手法保持了手工痕跡的隨意性,民間味甚濃。
暈水、指根據畫意,色澤深淺互變、漸然過渡。其筆肚含飽水,筆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體上,慢慢暈下去,坯體隨著筆而吸收,筆尖停留的時間越長,水色越濃,這種色階變化不大,感覺柔和勻凈。
洗水、筆尖蘸得濃水,毛肚含淡水,迅速一劃而過,色階變化較大,畫面效果流暢、痛快。如康熙時的青花、分水就多采用此手法,一筆下去,色分幾種,色度變化非常之豐富。
點水、是用分水筆在坯胎上,分出小點,一點之中,色澤略有變化,形成襯托的視覺效果。
而今,青花分水的技法也在不斷的創新。像利用甘油這樣的小工具來使得分水的效果愈加潤澤。另外它也吸收了如吹噴、澆灑、抖水、皺擦等多種獨特的裝飾手法來不斷的豐富著青花分水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