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華夏古董文化研究會舉行的免費文物鑒定活動中,一件爐鈞釉水洗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爐鈞釉瓷器是仿宋代鈞窯的一種瓷器,盛行于雍正、乾隆時期,多做擺設物,所以很多作品很有藝術層次。
一位收藏界專家向記者介紹,爐鈞釉是在仿宋代鈞窯的基礎上發明的一種低溫釉。據了解,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創燒出爐鈞釉,其盛行于雍正、乾隆時期。
《景德鎮陶錄》記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據了解,爐鈞釉制作時先將瓷胎用高溫燒成素胎,然后在瓷胎上施釉,再經低溫爐第二次燒成,釉面具有仿鈞窯的特色,故稱“爐鈞瓷”。
爐鈞釉中摻了粉劑,因而釉厚不透明,而且在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其結晶體呈現深淺不一的紅、藍、紫、綠、月白等色。其中,釉中的紅色料較為特別,它并不鮮艷,而且紅中泛紫色,行內人士往往稱之為“高粱紅”。在《南窯筆記》中有記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為佳,青點次之”。
收藏專家向記者表示,爐鈞釉瓷器具有收藏價值。據了解,在今年廈門某拍賣行舉行的一場春拍中,一個長度不盈尺的清代爐鈞釉水洗拍出了上萬元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