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本是民間窯場,在五代時尚處于以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為主的小規(guī)模生產階段,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到北宋初期,作為私家坊,應以燒制商品瓷為主,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在價值規(guī)律和經濟規(guī)律的支配下生產的,在制瓷獲利少的情況下,決不會額外在碗底印字,因雇人印字將提高成本,而承擔燒制貢瓷的窯場則不同,它是根據“禁廷制樣需索”而燒制。在大窯岙底亭后山發(fā)現(xiàn)的一片印有“永清窯記”瓷片。這很明顯屬于私家作坊,它是作為一種商標,以防假冒。而這些瓷片是印在碗內底,并且采用印章的款式,從而顯得典雅。其二,從字的內容上分析,“金玉滿堂”乃吉祥富貴之語。寄寓多子多孫,兒孫滿堂之意。金玉者,金枝玉葉也,一般庶民是稱不上的,更不配使用,只是皇親國戚才稱得上。如果以此認為是官窯所燒,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它與那種朝廷直接派員督辦的官窯是不同的。趙令畤云:“進為貢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秘色”一詞實際上成了龍泉窯高檔青瓷的代名詞。
由于龍泉窯具有優(yōu)越的制瓷條件,各地的優(yōu)秀制瓷工匠紛紛投奔,至南宋時,龍泉窯得到飛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其制作技藝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有“耀青流翠、光華重麗”、“翠青如玉、晶瑩豐潤”的美譽。南宋中期以后,已形成了以梅子青、粉青釉為主的具有自已獨物風格的龍泉青瓷。
由于龍泉青瓷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不斷地大量銷往海外,這種不平衡的供求關系,更進一步促使龍泉窯發(fā)展成了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的龍泉窯系。從建國以來發(fā)掘的情況來看,浙江龍泉縣縣內窯場星羅棋布,并傍及鄰近的麗水、遂昌、云和、永嘉等縣,福建泉州的碗窯、鄉(xiāng)窯,江西吉安永和的吉州窯及最近在修筑向(塘)吉(安)鐵路中新發(fā)現(xiàn)的吉安市河東天玉鄉(xiāng)窯場都有燒龍泉窯風格的青瓷。浙南的甌江西岸曾發(fā)掘龍泉風格的窯址一百五十處。
龍泉窯自五代始至明代,八百多年的制瓷歷史,成為我國著名的瓷窯之一。歷來不少專家學者對龍泉窯的興衰。器構造型、瓷質釉色、裝飾藝術風格等各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討,發(fā)表了許多專門論述,豐富了對龍泉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加深了對龍泉窯的認識。筆者由于對龍泉窯認識鮮薄,不敢妄加論述,僅從一點上淺談個人認識,覺得“金玉滿堂”不失為龍泉青瓷在裝飾藝術上的一朵奇葩,它與那些刻花、蓖點紋、蓖劃紋、堆塑、貼花、八思巴文及各類花卉人物草蟲、飛禽走獸一齊構成了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的龍泉青瓷的裝飾藝術,在我國的青瓷史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本文作者:中國古陶瓷研究會 李晶庾 金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