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繽紛璀璨文化寶庫的奇珍異寶,閃耀著藝術的光輝,其內涵之深邃、意境之美妙、體系之獨特,以及火的魔力、藝的巧妙、美的神韻在陶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鈞瓷最富有特征的藝術就是釉彩的窯變藝術及各種紋路的形成,蚯蚓走泥紋是鈞瓷的主要特征之一。多少年來,人們對鈞窯瓷器的真偽多以是否有蚯蚓走泥紋來辨別,也是眾多專家爭相研究的課題,對于它的形成也眾說紛紜,有著不同的見識。筆者根據多年的實踐和研究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蚯蚓走泥紋是鈞瓷釉面上形成像蚯蚓爬過的痕跡,長短、曲折不同,使人們在觀賞鈞瓷神奇絕妙的窯變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動與靜的完美結合。了解認識蚯蚓走泥紋的形成原因,是我們系統研究鈞瓷中的一個項目。為此,我們實地考察了大量的標本和古窯址。如:禹州的鈞臺窯、神厘的劉家溝窯。劉莊窯、磨街的尚溝窯、鳩山的樊門窯、郟縣的黃道窯、汝州的大峪店窯等諸多古窯址。通過考察,我們發現古代鈞窯瓷器,都是用先素燒、后釉燒的工藝燒造而成。其中釉面形成蚯蚓走泥紋這一特點的以鈞臺八卦洞窯居多,其它窯址偶有發現。
通過實驗,總結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釉料配方的組成
鈞瓷釉是一種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這種獨特的高硅質乳濁釉與一般的陶瓷釉不同,其中除金屬氧化銅的呈色作用外,還有微量的磷和錫,這些物質,有助于降低熔融溫度和促進液相的分離,所以對配方所用礦物原料的組成至關重要。釉料粘度的大小,對蚯蚓走泥紋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釉的粘度過大,在燒制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熔融填充裂紋,粘度過小在燒成中完全融為一體,也表現不出蚯蚓走泥紋的紋路。
二、釉料細度
釉漿細度對蚯蚓走泥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釉漿越細,釉面的開裂部分越密集,反之則疏松,過粗則不能形成開裂。釉料細度萬孔篩余應控制在百分之零點三以下,但正常生產中不能過細,過細雖然對形成釉面開裂有利,但其與坯體的結合不好,易造成滾釉缺陷。
三、施釉方法
經對各古窯址考察發現,鈞瓷多采用先浸后涂、刷的施釉方法,施釉根據器物的形狀、大小合理控制釉漿濃度,保持釉層上厚下薄。鈞瓷施釉首先要經過浸釉,施釉后釉面自然收縮、開裂形成紋路,待干燥后,開始進行涂、刷,而這種涂刷工藝對蚯蚓走泥紋的形成很重要,涂刷釉中水分的大小、涂刷的厚度都和后期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涂刷不當,不但影響蚯蚓走泥紋的形成,并且在燒制過程中造成嚴重的脫釉現象,直接影響鈞瓷的產品質量。
四、釉層厚度
釉層厚度直接關系到鈞瓷質量和蚯蚓走泥紋的形成,釉層過厚,蚯蚓走泥紋的紋路越粗,且少,在燒制過程中也容易造成流釉,反之則細密,過薄則釉面干枯、暗淡,失去乳光瑩潤之感,并對蚯蚓走泥紋的開裂有著直接影響。釉層厚度一般控制在1.5毫米-2毫米之間,施釉濃度宜在62度左右。
五、燒成方法
鈞瓷自宋至今多采用二次燒成,首先將坯體進行素燒,然后將燒過的素胎施釉后進行釉燒,素胎燒制的溫度應控制在980度左右,以增加其坯體強度,它的作用主要是吸收減少坯體表面釉料的水分,加快干燥速度,為后期釉面開裂提供表現的空間。
燒成是陶瓷生產中最后一道重要環節,鈞瓷燒成更為重要,它“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效果, 自然天成的釉彩及各種紋路的出現,就靠這“火的藝術”來呈現,燒成制度的制定是鈞瓷燒造的主要技術關鍵。
鈞瓷的燒成可分為幾個階段:1、氧化焰階段:950度前采用氧化焰燒制,其目的在于排除水分,使碳酸鹽充分分解,燒至800度時應控制升溫速度,平衡窯內溫差,這時窯內氣體成應保持負壓狀態。2、重還原焰階段: (950- 1180度)采用還原焰氣氛燒制,應控制窯內的抽力,這時窯內氣體應保持正壓狀,使制品充分還原。3、中性焰階段:當溫度升至1180度時轉入中性焰燒制。此階段釉子已開始熔融,此時如氣氛過濃易造成釉面吃煙。待溫度將升至止火溫度時,應放慢升溫速度,適當進行保溫,以利縮小窯內上下溫差,使釉料充分熔化。止火溫度的高低對蚯蚓走泥紋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溫度過高則產生流釉,造成釉面過于薄化失透,不能顯示出紋路,過低不能填充其裂痕,釉面光澤度不佳。只有合適的溫度才能燒造出曲折蜿蜒、動靜相生的藝術效果,給人以返璞歸真、自然清新的美感。
通過多年來的反復實驗和研究,我們總結出鈞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紋”特殊風格的產生,是由于素燒過的坯體在施釉后產生裂紋,經干燥涂刷,在高溫燒制時釉料發生流淌而填平干裂,這就行成了如蚯蚓在濕泥土上爬過的痕跡。蚯蚓走泥紋的形成工藝大體可分為:1、兩次燒成,先素燒后釉燒;H、鈞釉的配方必須是二液相分相的高硅質乳濁釉;3、釉漿的細度應控制在萬孔篩余百分之零點三以下;4、釉層的厚度在1.5毫米至2毫米之間;5、施釉方法應先浸釉,待干燥后在進行涂刷;6、釉燒的溫度在(1280-1300度)范圍之內。由于鈞瓷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波動性較大,所以對蚯蚓走泥紋的紋路形成多少、曲折都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