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分民汝、官汝和官瓷三個質別。汝州地區盛產瓷土、釉藥,燃料資源豐富,山上森林茂密,地下有百里煤海之稱,這些都為宋代汝州瓷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據考古調查,汝州市及郊縣就發現100余處燒制刻、印、花卉的青瓷窯址,有的規模較大,質量較高,產品也極豐富,特別注重裝飾,燒造時間延續長,影響范圍廣,產量較大,品種齊全,至今在地面、崖頭、山溝、河傍,瓷片、窯具附首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臨汝嚴和店窯。由于該窯規模可觀,品種齊全,工藝精細,產品暢銷,技術傳播,各窯競仿,形成以汝州為中心的一個燒制刻、印花青瓷的汝窯系。然其造型,大多按照當地民間日常生活所用的大眾器皿。主要特征:造型多樣,堅固耐用,價格低廉,倍受歡迎,而為了參與競爭,更追求釉色玉潤,并富于裝飾。器型種類主要有:碗、盤、洗、盞,瓶、壺、尊、爐,盂、缽、罐、蓋等,可謂造型講究,做工精細,釉色瑩潤,裝飾富麗,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民間之日常生活所需要,其裝飾圖案,又為廣大民間所喜聞樂見。為了參與競爭,各自贏得最佳信譽,各窯又創立牌號,常以姓氏作碗銘,以詩詞、佳句作招牌,以招徠顧客。器物的成型也多采用堆、貼、模印或手工捏制等,構成了汝窯獨特的古樸莊重,富于裝飾,造型豐富,優美大方,堅固耐用的實用品,如雙耳三足爐、帶環瓶、尊、蓋罐、帶蓋盂等,均需要配以不同的堆貼、模印,甚至手工捏塑等技法,以達到完美的結合,使之成為既美觀,又實用的完美作品。
以上介紹的汝窯瓷器為民間日常生活器皿,由于造型多樣,做工精細,善于裝飾,美觀實用,在廣大民間贏得信譽。從此汝瓷名聲大振,各窯又競相仿制,不僅為廣大民間所青睞,到了北宋晚期,更受到宮廷貴族的賞識與寵愛,原為民間生產青瓷的寶豐清涼寺窯,更由于條件優越,技高一籌,索性將它壟斷為官窯,將工匠調往州城建新窯專為北宋皇宮燒制御用品。于是就誕生了官汝瓷瓷器,也說是史書上說的汝瓷。
由于宮廷用器不計成本,工藝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質量上乘,生產品種除原有日常生活實用的碗、盤器皿,而重點改燒按照宮廷藝術殿堂所需要的美術陳設品。
根據汝窯傳世品和新發掘出土的大量瓷片標本統計,傳世品中計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紙槌瓶(實為盤口折肩瓶,因缺盤口,簡稱紙槌瓶)、樽、三足洗、三足奩、奉華尊、橢圓形水仙盆、十瓣葵口碗、羅漢碗、葵瓣盞托、盤、碟、洗等,新發掘出土的計有:瓶、尊、缽、洗、碗、盤、蓋、盞及盞托、薰香爐、套盒、盤口折肩瓶、鵝頸瓶、小口細頸瓶、荷口碗、刻花龍紋缽、蓋盂、渣斗、板沿盆、龍把杯、長頸瓶、握柄蓋、鏤孔高足爐及其直口深腹盂等器皿。成形工藝多采用壬拉坯創法,技法熟練,集中規矩。
汝瓷瓷器產品,土質細膩,胎質堅硬,呈香灰色,胎、釉結合緊密,全施滿釉,釉層渾厚,有如堆脂,釉色潤澤,視如碧玉,扣聲如磬,有如碧峰翠色,晶瑩明麗,清澈蘊潤,故有“汁水瑩澤,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稱。特別汝窯御用品造型秀麗,工藝精湛,胎堅釉細,釉色純正,所以獲得“青瓷之首,汝窯為魁”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