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歷三個朝代從1522到1620年將近100年。我們過去的史學觀,一直認為明代晚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主要的特征就是皇帝不上朝,但這些年的研究認為晚明時期盡管皇帝不上朝,但國家機器運轉正常,與此同時中國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與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相類似。
明代的青花瓷器,永宣、成弘、嘉萬這三個時期我們縱觀來看,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濃艷,疏淡,又到濃艷。
嘉靖青花:同樣的濃烈,不同的風姿
明代嘉靖朝(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共45年,期間曾多次爆發農民暴亂,國力衰弱。景德鎮官窯開始施行“官搭民燒”制度,由于民窯“欽限”器的燒造促進了制瓷技術進步,縮小了官窯器和民窯器之間的差別,嘉靖民窯精瓷已與官窯器之間無明顯差別。
嘉靖一朝的瓷器典型的特點,就是受道教影響深重。明朝是推行優待道教的政策,嘉靖是明代最信奉道教的一個皇帝,史書上明確記載他大力扶植道教。原因有幾點:一、是重視重生,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二、嘉靖是“替補隊員”,生活在湖北,湖北道教起源于武當山,祖師張三豐也是湖北的,所以他深受道教的影響,并且在其后半生一直為了長生不死而孜孜不倦。
隆慶青花:夾縫中默默“生長”
明代隆慶朝(公元1567~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年號)僅歷時6年,青花瓷和五彩瓷是隆慶官窯的主要產品,工藝制作精湛。青花完全承襲嘉靖風格。未署年款的青花瓷器,很難與嘉靖、萬歷朝的區別開來。這一時期已出現“官搭民燒”現象,刺激民窯發展,故隆慶民窯青花中的精品,已與官窯瓷相仿。
隆慶時期的瓷器特征:第一,隆慶時期的青花顏色非常漂亮,藍得發紫,有鶴立雞群之感;第二,瓷器上面的人物,隆慶的人物像,有典型的特征,那就是青花人物腰長,而擁有這些特征的作品往往都是隆慶的作品;第三,碗上面寫著大明隆慶年造,其他朝代都是寫“制”,只有隆慶是改為“造”,這是鑒定中很重要的一條。
萬歷青花:獨自綻放光芒
萬歷青花早期繼承了嘉靖、隆慶朝風格,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開始使用浙江青料,器物造型也開始轉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此風格一直影響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萬歷青花胎土淘煉不夠精細,所以總體質地不如前朝,較粗松,制作工藝也不如前朝精細。
隆慶之后,就是萬歷。說到瓷器,就要聯想到她跟君主的必然聯系。萬歷年間的瓷器有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裝飾繁縟、密不透風;另一個特征就是沒有主題,瓷器上面的圖案都是寫意的朦朧的,看不出主題。
萬歷年間的瓷器還出現了一些雕鏤,它顯得非常豐滿,主要受西方的影響,而克拉克風格是晚明外銷瓷器的風格。開光裝飾是從萬歷年間開始,所謂開光,就是在一個無主題的瓷器上,開出一個用輪廓線開出一個框來,畫上主題圖案,這種能突出主題,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的瓷器中,這三朝的青花主要是景德鎮的產品。從萬歷開始,五彩開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