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康、雍、乾景德鎮官窯瓷器設計藝術的具體體現
清三代官窯瓷器的生產隨著西方文化及藝術的不斷滲透,加之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景德鎮官窯瓷器的設計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更多的是適應當時時代特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而產生的。總的說來,清三代景德鎮官窯瓷器的設計是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
1.康、雍、乾景德鎮官窯瓷器造型設計藝術的特征
清代瓷器由于應用范圍的擴大和新品種的出現,在類別和品種上較之于明代有所增加。按照瓷器的用途可分為以下幾類:
(1)飲食器、盛器、日常用具類:碗、盤、杯、碟、盅、盞、壺、瓶、罐、洗、缸、盒、凳、桌、枕、燭臺等。
(2)陳設、賞玩用器類:花瓶、花尊、壁瓶、橋瓶、插屏、花盆、花托,各類動植物造型的象生瓷、各類仿工藝品瓷器、瓷雕、瓷塑等。
(3)文玩用具類:硯臺、水盂、印泥盒、筆筒、筆桿、筆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
(4)仿古禮器、祭祀器皿、各式法器等。
縱觀清代瓷器的造型,日用器皿大多沿用歷代傳統的式樣,在官窯器中仿古的風氣非常盛行,有仿商、周時代青銅器式樣的,也有仿宋、明經典瓷器造型的。比如仿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雞心碗、玉壺春瓶、天球瓶、脫胎杯、扁瓶等;仿成化時期的斗彩雞缸杯、碗、“天”字罐等。不過,清代瓷器的仿古之風并不是一味的抄襲和翻版,隨著審美習俗的變化和制作
工藝的不斷改良,清代各類仿古瓷器造型多具有時代之風,展現了清代獨特的審美風格和造型手段,尤其是清代康熙一朝,景德鎮官窯中生產了不少新型的仿古樣式,并且,這種創新之風也一直延續到雍正、乾隆二朝的景德鎮官窯瓷器設計和生產之中。
2.康、雍、乾景德鎮官窯瓷器裝飾設計藝術的特征
中國瓷器裝飾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歷史時期:自原始社會至隋唐時期可歸納為符號型階段;隋唐以后,裝飾紋樣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逐漸演變為對自我體現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開始融入到裝飾紋樣的內涵之中。尤其發展到清代,則更是在這一基礎上增加了對情節性的表達和闡述,人們在欣賞紋飾的樣式和外在表現形式的同時,擴展了審美的空間,由此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時代裝飾方式。
在清三代官窯瓷器的裝飾紋樣中,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題材均涵蓋了當時幾乎所有的思想范疇,比如太平盛世、高官厚祿、封建禮教、求子長壽、幸福美滿、豐衣足食、連年有余、五子登科、一品當朝、竹報平安等等。
3.康、雍、乾景德鎮官窯瓷器的成型技術
清三代景德鎮官窯的陶瓷成型工藝中除保留了傳統的成型技法之外,還通過工匠的巧思妙想發明出了許多具有時代性和技巧性的成型技法,尤其是乾隆時期景德鎮官窯瓷器更以工藝聞名天下。此時,景德鎮官窯的窯工對于大型器物的制作可謂得心應手、巧奪天工。許多至今難以琢磨的復雜造型的大器相繼問世。比如各色釉的轉心瓶、轉頸瓶、鏤空套瓶、多色釉瓶、七級佛塔等的燒制令人嘆為觀止。在完全依靠手工拉坯的年代,造型復雜的大器需要分段制坯,然后組合成整體,既要嚴絲合縫,又要自由運轉,設計和燒制都不能偏差毫厘。除大件器物以外,清乾隆年間的中小件器物也常常表現出官窯工匠的奇思妙想。如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各類交泰瓶,其瓶體多仿玉壺春瓶造型,但在瓶腹部則采用鏤雕技巧使瓶身分為上下兩部分,看似斷開,實則仍為一體,暗含乾坤交泰之意,為了保證瓶體似斷非斷的造型特征,鏤雕部分通常為“ T”型紋樣或如意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