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國瓷業最興旺發達的巔峰時期,當人們談起宋瓷,首推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窯口種類之多,規模之大均為瓷史之最。這些窯口之間相互學習溶融,而又各具特色。特別是北宋晚期的徽宗時代,由于皇室對瓷器的大量需求和提倡,大大刺激諸窯的發展競爭勢頭,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把宋代瓷業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峰,汝窯就是其中的一個佼佼者。
雖然汝窯名氣很大,器物十分珍罕,但汝窯瓷(此處特指汝窯貢瓷品種)的釉色淵源卻很少有人問津和探討,它的釉色承源由于缺少原始文獻記載,至今人們對于汝窯中的釉色來源還模糊不清,下面,筆者根據多年來對汝窯的粗淺研究,探討一下汝窯色釉的承源問題:
從現今博物館的傳世汝瓷和近年來寶豐清涼寺遺址出土的汝瓷實物標本綜合來看,汝瓷的釉色種類,基本概括為兩大類色系:一是素雅一色的“青綠”釉系;二是“青如天”以及披紅掛彩的窯變釉系品種。
汝窯中的“青綠”色釉系品種極似五代、唐代越窯生產的“秘色瓷”種,正如五代詩人徐夤描述的越窯“秘色瓷”釉色:“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剮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氵赍。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由此不難看出,在五代時的越窯“秘色瓷”青綠色釉:單看一器純素一色,群體比較變化豐富,形成富有節奏感的色階韻致。這種情況在汝窯的“青綠”色釉器上也表現的十分充分,忠實的再現了越窯“秘色瓷”的釉色特征。在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其余,則越窯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的記載中,不難看出,當時高麗國的瓷窯也在仿燒類似汝窯仿燒的越窯“古秘色”瓷種,同時,也證明了汝窯中的“青綠”色釉承源自越窯“古秘色”,為汝窯中的“青綠”色釉來源找到了文獻依據。越窯“古秘色”的實物,如唐代法門寺出土的越窯“秘色瓷”實物直頸瓶,釉色“青綠”純素一色,汝窯的“粉青”釉蓮花碗,寶豐清涼寺出土的“青綠”釉茶甌等,都源于越窯“古秘色”瓷種范疇。如果說五代、唐代越窯生產的“秘色瓷”屬于“古秘色”瓷種,那么,必然還有一個越窯“新秘色”瓷種的存在,在北宋晚期的宋人眼中,什么時期的越窯秘色瓷種屬于“新秘色”瓷種呢?宋人趙德麟是這樣記載的,“吳越秘色瓷,越州燒造,為供奉之物,故云秘色。”他沒有描述宋代的越窯秘色瓷是什么樣的釉色特征,只說宋代的越窯“秘色瓷”是供奉之物。由此說明越窯“秘色瓷”品種到了錢弘叔時代,成了專門供奉北宋宮廷的瓷種。錢弘叔在進貢之前,為表示對宋王朝的臣服,將秘色瓷一一羅列庭堂之上,焚香叩拜,因此成為“臣庶不得用”的瓷種。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把宋耀州窯青瓷稱之為越窯;“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窯,似以其類余姚縣秘色也。”由此可以得出,錢弘叔時代“臣庶不得用”的越窯“秘色瓷”種,與北宋中早期的耀州窯風格特征基本上一致,它們在北宋晚期人的心目中,同屬越窯“新秘色”的瓷種范疇。越窯“秘色瓷”的“一古一新”由此明了,合乎客觀事實。
由此可知,汝窯中的“青綠”色釉是承源五代以前的越窯“秘色瓷”種,屬越窯“古秘色”的色釉范疇,與事實和文獻記載十分吻合,可以說汝窯中的“青綠”色釉承傳自越窯“古秘色”是無可置疑的。
在汝窯中還有一種美麗得讓人心動的“青如天”的釉色,看到她,不禁讓人聯想到人們傳說中世間無比珍罕的第一大名窯——柴窯的“青如天”釉色來。柴窯是北宋早期柴榮的御用之物,這個釉色瓷種怎么在汝窯中出現了呢?汝窯的這種釉色來源,在北宋歐陽修《歸田集》中有這樣的記載:“柴氏窯色青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又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論柴窯瓷:“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榮燒造,故謂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 明人張應文《清秘藏》記有:“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明謝肇淛《五雜俎》“……蓋色既鮮碧,而質復瑩薄……”。還有近代博古大家趙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瓷器一章中提出:“汝窯釉色極似柴窯”。大家知道,宋代的瓷窯有一個特點,就是窯口之間相互學習溶融,汝窯中的“青綠”色釉源 自越窯古
秘色,難道汝窯中的“青如天”色釉就不能承傳自柴窯的“青如天”釉色嗎?況且,北宋晚期的徽宗皇帝嗜古成癖,他即喜歡汝窯中的仿越窯古秘色瓷種,難道他就不青睞在五代號稱天下第一奇瓷——“柴窯”的“青如天”瓷種嗎?根據徽宗的性格是完全可能的。“青如天”在汝窯中一出現就控制了汝窯的精品之器,宮廷先是“惟御揀退,方許出賣”,發展到后來,宮中“惟用汝瓷”,并禁止民間燒造。充分說明徽宗對它的溺愛程度,也證明以上文獻依據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