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被列為宋代官窯之魁首。汝窯瓷器土質細膩,釉色瑩潤如堆脂,文片縝密,裹足支燒,制作精細,工藝精湛,在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汝官窯的燒造時間只有20多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留傳下來的汝官窯產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以及日本的某些博物館中。由于實物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都比較少,人們對汝官窯的真面目知之不多。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發現后,出土了大量汝官窯的碎片、匣缽、窯具、窯爐、作坊等各種實物資料。在此基礎上,有關文物考古部門和科學研究單位對此窯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本人主要從燒造工藝和科學技術的角度對汝官窯的釉色、質感、紋片等主要外觀特征的形成原因進行科學分析。
胎的燒結程度
汝官窯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質地疏松,沒有很好燒結,斷面干澀而沒有玻璃光澤,吸水率和氣孔率都相當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別多,有時還可看到斷層。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夠分辨出來,如果用放大鏡或50倍的體視顯微鏡觀察就更加清楚。在觀察這些特征的時候,必須采用新打碎的斷面而不能采用受泥土污染的斷面。
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汝官窯胎是用高鋁黏土配制而成,其含量介于27%~31%之間,助熔劑含量在2.6%~4.9%之間,像這樣的高鋁質胎,其燒成溫度至少要達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根據測試結果并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判斷,大多數汝官窯的燒成溫度只有1150℃~1220℃,少數有明顯流釉現象的產品可達到1250℃。由于實際燒成溫度比較低,所以大部分汝窯的胎都沒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過燒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開口氣孔,胎的斷面也沒有出現玻璃光澤,說明沒有完全致密化。
與同時期的其他名窯青瓷相比,汝官窯胎的燒結程度明顯較差。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較高的北宋鈞窯胎,雖然也存在少量閉口氣孔,但斷面上已經出現明顯玻璃光澤;大多數臨汝窯胎的燒結程度也比汝官窯高。
汝官窯上述幾種斷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說明燒成溫度不夠高,另一方面還說明汝官窯對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講究。一般說來,用手工制備出來的胎泥顆粒較粗,而且很難把包裹在其中的氣孔和斷層完全消除掉,但如精心淘洗并加以陳腐,再經反復揉捻,可以大大減少這些缺陷的存在。
其實,汝官窯胎要達到完全致密化或接近完全致密化也并非難事,但汝窯工人并沒有這樣做,其中必有原因。原因之一是汝官窯的釉都是石灰釉,燒成溫度不能太高,否則就會嚴重流釉;原因之二是汝官窯大部分是宮廷陳設瓷,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藝術外觀上,包括造型、做工、釉色、釉的質感以及紋片等方面。就陳設瓷的整體藝術效果而言,釉比胎更重要,釉色和質感必須做到盡善盡美,而胎沒有達到完全致密化關系不大,所以古有“重器不重質”之說。當時為了得到玉質感釉的藝術效果,汝窯的工人有意識地使燒成溫度偏低,使大部分產品的胎處于不同程度的微生燒狀態。說到的“生燒”、“微生燒”、“正燒”、“過燒”都是指釉的燒成狀態而不是胎的燒成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