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歷經二十余年對汝窯的研究、仿制和對汝窯窯址的尋找,認為對汝瓷的鑒賞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了解汝窯的發(fā)展史。汝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歷經萌芽、發(fā)展階段到鼎盛階段,直到宋、金戰(zhàn)亂而失傳。在唐代,當時的汝州境內有著名的成交 在《奉使高麗圖經》中已告訴了我們汝窯還有其它色澤:“汝州新窯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類”。這從現在汝州文廟、張公巷汝窯遺址出土情況可以充分得到證實。筆者經過多年對汝窯釉色的研究,認為汝窯的正色有三種:1、天青(含淡天青);2、豌豆青(宋代汝州新窯器);3、重豆青偏天青。至于其它色澤應具體對待,一種可能是汝窯釉料,燒成不當,一種則根本不是汝窯釉料。
鑒賞汝瓷,首推釉色。宋庭為什么壟斷汝窯,就在于汝窯釉色的自然美。當時沒有純凈的化學原料,完全是自然礦物調配而成。細品汝窯的三種釉色,其共同特點是含蓄美,就像隔著輕紗看內含,隱情百態(tài),回味無窮。
在唐、宋時期,段店窯魯山花瓷生產規(guī)模宏大。段店窯不但生產花瓷,而且早期汝瓷也淵源于此,規(guī)模很小,屬汝州的萌芽階段。直到現在,花瓷瓷片俯首可得,而汝瓷片難得一見。早期汝瓷制作非常精細,瓷胎較薄,呈香灰色,瓷化程度好,敲擊聲清脆,燒成溫度約在12700C——13000C,施釉薄而均勻,釉面開片紋呈柳絮紋,底部支釘痕如芝麻粒大小。觀其釉色,是一種非常少見的重豆青稍現天青色,釉面油質感非常強,用30倍帶光顯微鏡觀其釉層內涵,呈現密密麻麻如針頭大的泡粒疊摞懸浮其中,偶爾混有小米粒大的泡粒。目前傳世品非常少見,能看到的只有汝州市汝瓷博物館現存的兩件洗。代表產品有洗、深腹凹足支燒盤等。
寶豐清涼寺遺址發(fā)現后,經歷十余年六次發(fā)掘和1998年秋大規(guī)模盜掘,遺址面貌基本上大白于世。出土實物比較豐富。從出土實物看,清涼寺汝窯應處于汝瓷的發(fā)展階段。產品制作工藝獨樹一幟,足部外卷,瓷胎呈現香灰色。觀其釉面,基本上是天青色和淡天青色,此兩種色澤實是一種釉料,只是在燒成過程中因氣氛的不同而形成色澤深淺的不同。天青是青中帶藍,藍中有青,好像雨過天青所出現的蔚藍色,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這種釉色是復色釉,它隨不同光線折射出不同色澤,從早到晚觀察,色澤都不相同可以說它的色澤隨天色變化而變化。其釉面開片如蟬翼,但也有蟹爪紋和柳絮紋開片。這些片紋剛出窯時開得較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繼續(xù)進行,只是較慢而已。即使宋代汝瓷片方在現在,還會偶爾聽到開片聲響。由于汝瓷釉料配方不同于其它瓷釉料配方,屬高鋁低硅配法,并且有瑪瑙入釉,所以汝瓷的釉面呈現玉石感,似玉非玉。用放大鏡觀察其釉面,有的部位偶然能看到釉中的氣泡,寥如晨星。汝瓷的制作工藝非常考究,既有支釘支燒,也有墊燒,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這是其它瓷窯所少有的。胎和釉結合部位,迎光觀察,微現紅色。
1989年3月,寶豐縣大營鎮(zhèn)蠻子營村農民挖土時,發(fā)現一批窖藏汝瓷,約二十余件,現大部分存于寶豐縣文化館內。這批窖藏汝瓷和清涼寺出土的汝瓷相類似,如色澤、質感、釉層厚薄、開片紋、制作工藝及支釘痕幾乎都一樣。所不同的是,這類產品燒成溫度很低,約在11000C——11700C之間。大部分器物瓷釉已部分腐蝕脫落,胎體稍微用力,就可掰碎。而清涼寺出土器物燒成溫度在12500C左右,胎和釉結合得非常牢固,雖經近千年歲月,仍堅實如初。若說蠻子營這批瓷器是生燒,卻釉面?;芎?,所以這批窖藏汝瓷是否出自清涼寺,還有待考證。清涼寺汝窯代表作有各種筆洗、盤、荷花熏爐、水仙盆、刻花鵝頸瓶、盤口瓶、細頸瓶、瓷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