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用麻倉土和瓷石作它的骨架和血肉之軀,用蘇麻離青和白青釉作衣裳,以高超的繪畫技術神韻給瓷器賦予靈魂,所以它在全世界拍賣史上屢屢創高價位記錄,已經樹立起它的霸主地位。人們對元青花的青睞有增無減,對元青花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同時,因為利益所驅動,元青花的仿品也多起來了。任他怎么高仿,器型可以模仿,紋飾可以模仿,甚至用電腦三維技術都用上了,但拿高仿高手黃云鵬先生自己的話說只能模仿百分之八十就不錯了。《鬼谷子下山》元青花一拍賣,黃云鵬先生很快把仿品做出來了,但把真的和仿品放到一起一比較,就不難發現,仿品還是沒有拿到蘇麻離青這個身份證。遺憾啊!這是一切高仿者的最大遺憾。我可以斷言,他們永遠也拿不到蘇麻離青這個身份證。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蘇麻離青沒有原料來源。二是江西景德鎮地區根據環保和封山育林的林業政策,早幾年就不讓燒柴窯了。燒一個窯大概用四大卡車柴禾的。蘇麻離青的發色是有條件的,現在的高仿已不具備這些條件,他根本燒不出元青花那樣吸住人們眼球的好青花瓷器了。
一,盤點青花鈷料的來龍去脈。
根據資料,首先使用氧化鈷為著色劑彩繪裝飾,過去說最早出現在近東,但實際上中國唐朝業已開始使用。早在九世紀,米索不達米亞地區生產了一種陶器,先在胎體上罩一層含有氧化錫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鈷作彩料繪制圖案,使畫面在入窯培燒后呈現美麗的蘭色。這可能是受唐朝的啟發。中國的青花最早從唐朝開始燒造,宋代北方磁洲窯也燒制過青花瓷,別的什么窯也可能燒過。本人已發表的三個盤子,我認為是很難得的宋代晚期完整青花瓷。對研究中國的青花瓷發展史不可缺少的實物。(請參閱我的研究是從這里開始的圖片)唐、宋青花用的是國內青花鈷料,元代早期燒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國內青花鈷料。元代中后期隨著疆土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對外貿易的開展,元朝伊斯蘭人口的不斷增加,還有蒙古族貴族本身的需要,以蘇麻離青著色的元青花應運而生。有人說突然,實際不突然。元朝實行的是自由往來的開放政策,人和物都能有進有出,所以出現了“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景象。元末王火洲的《島夷志略》中記述很多國家的貿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已是青花瓷。一個摩洛哥人來元朝回去時在印度港口看到在那里停泊的十幾艘元船。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陸上來,在中國住了十幾年后從海上回去的。說明元朝當時的貿易往來確實很活躍。蘇麻離青成就了元青花,但它從那里來的?什么人什么時候販運來的?現在無從考察。現在國內外比較一直的看法是元青花用的是蘇麻離青,同時也用國產青料。蘇麻離青從元朝中期開始到明代洪武時期一段因為戰亂所致沒有接上茬之外,永宣開始一直用到明成化早期為止。
元青花用的蘇麻離青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1)《中國陶瓷》一書說利用“從中東地區進口的鈷土礦》論。沒有具體說是從那個國家或地區。(2)來自波斯(現在的伊朗)論。(3)北京蔣奇棲女士的“來自伊拉克”論。伊拉克就是上面提到的米索不達米亞地區。椐蔣女士介紹,在伊拉克的奧曼和黑加北部有著豐富的鈷礦,鈷礦在當地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時代(758---1258年)已經很廣泛。薩馬拉在公元9世紀也就是中國唐朝與波斯地區貿易最繁榮時期,是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在836--892年間曾作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鈷料便是從薩馬拉取得。薩馬拉在古代的發音一直是samarra,古希臘文寫為souma,拉丁文寫為sumere,敘利亞文是sumra 。這些發音與薩馬拉(samarra)及當時普遍使用 的敘利亞“sumra" 這個地名發音相同。(4)祝勇的來自索馬里論。他認為鄭和從東非蘇麻離(今索馬里)帶回了大量烏黑“蘇麻離青”鈷礦石。祝勇說伊朗(波斯)不產鈷礦。(5)蔡學軍的來自巴基斯坦蘇麻離山論。關于蘇麻離青的文字記錄現在能查到的最早是明萬歷十七年王世懋寫的《窺天外乘》記載:“----官窯,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成書于萬歷十九年的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也有相同的記載。萬歷十九年高濂《遵生八箋》寫為“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漢民族卷舌音發音不準,是記錄人名地名最不準的民族。就拿記錄蒙古名額爾德尼來說,漢族記的時候記成額爾敦的有,記為爾登的也有。實際上是一個額爾德尼(漢語寶意)。把蘇馬離青誤記為蘇泥勃青一點都不奇怪。我是傾向于蔣奇棲的說法。理由有兩點:1,歷史上蒙古鐵騎確實征服過伊拉克和敘利亞,蒙古鐵騎進去之前米索不達米已經燒制過青花陶器。蒙古鐵騎一發現這東西好,又國內陶瓷業需要,把蘇麻離青順手牽羊得到了。而后經波斯販運到景德鎮地區。2語音讀法上考證也是蘇麻離青與敘利亞文的sumra很接近。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我們現在沒有必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證蘇麻離青究竟出自何方的問題,更需要關心的是如何認讀蘇麻離青是最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學者還是拍賣行的公識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用的是蘇麻離青;明永樂、宣德到成化早期為止也用的是蘇麻離青。早期成化青花也有鐵銹斑。
成化后期主要用的是產于江西饒洲地區樂平縣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淡雅是這個時期青花器的特征。弘治朝用的也是平等青。正德朝用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所以正德朝的青花“混青”現象嚴重。 正德朝青花中,除了較淺淡的品種仍用平等青外,那種濃中帶灰的可能是用了石子青。石子青就是正德十年《瑞洲府志》中記載的“上高縣天則岡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這里說的無名子就是石子青。“回青”在正德時已出現,椐《窺天外乘》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瑭鎮云南,得之,以練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很貴喲! 嘉靖、隆慶和萬歷初年都用的是回青。
萬歷中后期、天啟、崇禎用的是浙江衡洲、信洲、紹興、金華地區產的浙料。從此開始,景德鎮青花完全用國產料。元朝使用的蘇麻離青是天然礦物材料,現在景德鎮高仿用的青花料是工廠化生產的青料。
把青花鈷料的來龍去脈這么一盤店,大家就清楚了認讀元青花蘇麻離青要和明代的永宣青花聯系起來,找它的共性和個性。元青花的鈷料與明成化后期到明末、清朝、民國和現在的青花鈷料是根本不同。出生地不同,成分不同,發色表現不同。中國人過去很講成分論,現在看人不唯成分論是對的,但研究瓷器還的要堅持出身成分才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