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水”也稱“混水”,青花繪制工藝之一。在勾好的輪廓線內,用含水量為82-96%的青料填色稱之為分水。分時筆吸滿料水,依照輪廓線進行填色,色分深淺,料水亦有濃淡,可分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等5至9種不同色階,與國畫“墨分五色”迥同于“料分五彩”。
混水是繪畫青花紋飾的一種技法,根據畫面的需要將青花料調配出多種濃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畫,就出現濃淡不同的色調。由于青花濃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筆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濃淡筆韻,這種青花分水描繪技法層次豐富,立體感強。
“混水”是景德鎮青花彩繪工藝的一門特殊技法。目前,筆者所見相關混水的釋義都不夠準確、簡明、清晰。近些年來,論述古代青花瓷的文章,時有成化時期開始有混水的觀點,且人云亦云,流傳頗廣?;焖诰暗骆偳嗷ㄊ飞鲜且豁椫卮蟮母镄鹿に?,廓清混水的含義,探討其演變形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圍繞這一問題,筆者從現代混水的工具形狀、制造、操作、功效等方面觀察分析,對比“混水”一詞出現的前后時代青花彩繪特征,試作初步探討。
一、何謂“混水”
(一)歷代青花彩繪工藝三個階段
我們先回顧景德鎮青花彩繪工藝變化發展的軌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元代至明代天順為“鉤線—拓抹”,二、明代成化至正德為“鉤線—洇染”,三、明代嘉靖至現代為“鉤線—混水”。第一階段的彩繪工藝久已失傳,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景德鎮陶瓷館古陶瓷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古瓷紋樣,對照仿制,反復試驗,取得幾可亂真的藝術效果,從而破解并掌握了元、明早期的彩繪工藝。第一階段的后期(正統、景泰、天順)填色時用飽含料水的筆觸拓抹塊面,產生平勻、清瑩的效果。第二階段,受此啟發用“洇染”代替了“拓抹”。第三階段,嘉靖《江西大志·陶書》記述了當時官窯青花彩繪:“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亮。”這是迄今發現的文獻資料中最早記述的“混水”。
(二)何謂“混水”

傳統青花繪畫工藝之一:勾線。

在勾好的輪廓線內再進行“混水”。
目前解釋“混水”影響最廣的《簡明陶瓷辭典》(汪慶正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云:“混水,亦作‘分水’,青花操作工藝之一。在勾好的輪廓線內,用含水量為82—96%的青料填色謂混水。混水時以筆吸滿料水,依照所畫輪廓線進行填色,色分深淺,料水也有濃淡。”這段文字簡言之,混水是筆吸滿料水填色。不過此語并未對混水的特殊性作出釋義,且有混淆不清之處。
嘉靖時記述官窯各種青花料的性能、配料比例和呈色特征涉及到混水。當時有回青、石青等青料。回青色散不收,石青色沉不亮。把兩種性能不同的青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出中青和上青,分別用于設色與混水,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中青用以設色則筆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清亮。”設色即著色,也就是依照坯體上的粉本,用中青料鉤線描繪紋樣。因中青料含“色沉”的石青稍多,故“筆路分明”,即線條清晰不洇散?!吨芏Y·考工記》云:“設色之工,畫、繢、鍾、筐、巾荒。”混水即填色,或稱為染色。清乾隆《陶冶圖說·圓器青花》云:“畫者,止學畫而不學染;染者,止學染而不學畫。”設色與混水在此處相對應的是畫與染。也即現代青花彩繪的鉤線與混水。
嘉靖官窯青花填色為何稱之為混水?《江西大志》沒有具體的記敘這種特殊的填色技法,那末就由近及遠來認識:

現代繼承下來的傳統混水必需有專用的“混水筆”,形狀似雞頭,故俗名“雞頭筆”。筆肚大,蓄水多;筆鋒短而尖,且偏向一側,當斜握筆桿時,正好筆鋒下垂,便于引水流向。筆桿一端作“十”字形開叉住筆尖。
現代混水技法是:先調配好一定濃度的青料水,攪勻后將混水筆浸入水中,蘸料水提起,待筆中料水下流成滴狀后開始渲染填色,落筆輕觸坯體,用筆鋒引著欲滴不滴的料水流向紋樣上。當筆中所含水量漸少,水流速較慢時,握筆手指可著力在筆桿開叉處加壓,使料水不斷下注,致使筆鋒不停引料水填色,收筆時用側鋒將坯體積聚的料水吸盡,運筆一氣呵成,不能重復添補。整個過程填染都得有充足的料水,紋樣上保持均勻、豐沛而適量的料水滲透入坯體上?,F代混水的藝術效果與嘉靖時基本是相同的,故筆者推斷現代混水技法是從嘉靖時一直傳承下來的。雖然在清初曾出現過更為高超、復雜的絕技,藝術效果也更為豐富,但嘉靖混水基本技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一脈相承的(詳見拙文《康熙青花彩繪“絕技”試析》)。
據世代制瓷用筆的“盛記筆莊”的老藝人回憶說,近百年瓷用筆(包括混水筆)的原材料、工藝、形制等都沒有什么變化,追溯到明清兩朝基本也是如此。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混水筆,與當今的筆完全相同,由此可以初步推斷現代的混水筆的形制應是從嘉靖時期延續下來的。
五十年代,青花大師王步先生,在深厚傳統基礎上,借鑒水墨畫特點,在青花裝飾上創始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他所應用分水的技法也是變化莫測,他不僅在分水筆上掌握的相當成功,而且充分利用各種工具,做到“物為我用”產生豐富的藝術效果。如利用甘油,覆蓋裝飾部位,利用坯體吸水相當慢的特點,在裝飾部位均勻施上一層博薄的稀甘油,把小匙勺適量的料水,放于該部位上,若要平水,則均勻轉動,要濃淡變化,則把這部位多側于一邊,低者自然濃,這與以筆分水效果又不一樣,顯得更加潤澤。王步先生許多瓜果蔬菜小寫意,多分以淡水,在轉折間點綴一兩點最濃的色塊,使整個作品顯得俏撥、清新、明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說文》云:“混,豐流也。”即水勢豐盈的意思。青花混水的“混”字,形容詞用如動詞,生動、形象、傳神地概括了這門特殊技藝的操作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青花混水就是用源源不斷豐盈的青料水,平勻地渲染在白描紋樣的坯體上。因為充沛的水量和大面積平勻渲染,必備有特珠的混水筆和相應的技法,也就是說,只有運用混水筆并實施引水填色的特殊技法才能稱之為“混水”。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