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雀藍釉”簡介
“孔雀藍釉”又稱“法藍”,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燒制后呈現亮藍色調的低溫彩釉。由于部分器物發色偏綠,因此也有人為其命名“孔雀綠”(或“法翠”)。坦言講,不論前者還是后者都是人們根據該類色釉的日常視覺發色不同而進一步劃分所得,統稱時可用“翠藍”一詞。限于“翠藍”不太為人熟知,筆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藍”統稱該類色釉。
孔雀藍在制作初期種類并不豐富,隨著它的呈色、胎釉結合等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應用也漸趨廣泛。根據制作品種,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三類:孔雀藍單色釉、孔雀藍青花、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1.孔雀藍單色釉
相對后兩者,孔雀藍單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特別是早期精美程度不嚴格的陶類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藍釉一次性燒成。對后來制作精美、要求嚴格的官窯瓷則要先高溫燒制素胎,然后罩低溫孔雀藍釉二次入窯方能成器。可能有時感覺發色單調,制作者還會使用暗刻花紋、釉面施金彩等方法進行點綴性裝飾。
2.孔雀藍青花
“孔雀藍青花”是低溫孔雀藍與釉下青花的結合體,在繪制好的鈷料表面覆蓋低溫孔雀藍釉燒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沒有掌握好燒造技術,產品普遍為“孔雀藍黑花”,直到明宣德時期才在官窯體制下取得歷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實的“青花”。由于該類器物涉及到使用鈷料繪畫,因此制作工藝較單色釉復雜,難度與藝術造詣都非前者可比。
3.與“孔雀藍”有關的混和彩瓷
在單色釉、釉下青花燒制獲得穩步進展之后,御廠工匠還嘗試把孔雀藍與黃、褐等低溫彩釉結合,共同裝飾素三彩瓷,甚至作為低溫釉上彩運用到五彩器中,填補了當時的藍釉上彩空白。
二、“孔雀藍釉”的起源及早期發展
“孔雀藍釉”屬于西亞地區的傳統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間的商貿往來時被帶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窯中陸續制作。大同金代閻德源墓出土的一對孔雀藍黑花玉壺春瓶是我國較早期的孔雀藍制品。從金、元產品工藝看,13世紀的磁州窯系翠藍器水平相對較高,至今有不少繪畫精美的“翠藍黑花”器存世。(編者注:隨著桂林明靖江王陵墓群出土孔雀藍黑花梅瓶實物面世,結合器形演變,以往定為元代的一些孔雀藍黑花器被現今研究界明確定為明代產品。)需要特別指出,有關學者根據科學成分分析發現該類制品使用低溫石灰釉,與我國傳統上以氧化鉛為助融劑的低溫釉配方并不一致,因此推斷該類色釉極可能是引進西亞地區的原始配方,這也解釋了孔雀藍釉的原始起源問題。
景德鎮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后也制作過一些孔雀藍釉器,釉上還烘烤金彩雙角五爪龍紋裝飾,可惜大部分金彩發掘前飽受土壤侵蝕已經脫落。從整體發掘情況看,元代出土器品種較少,說明當時御廠孔雀藍釉制作尚未形成太大規模。
三、明清“孔雀藍釉”器的制作與發展
可能是明初御廠瓷業制作分工尚不細密,至今,景德鎮珠山遺址出土情況顯示洪武、永樂兩朝沒有制作孔雀藍釉器。宣德時期制瓷發展迅猛,孔雀藍釉器制作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統治者對御廠瓷的嚴格要求促使其單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這些發展情況都在此時的三足爐、高足碗、盤、碗等造型多樣的傳世品中得到體現。
成化朝彩瓷的改革創新加速孔雀藍釉變革,御廠工匠在原有孔雀藍青花的制作基礎上嘗試將該釉與其他低溫色釉結合,首次成功制作出使用孔雀藍色調的素三彩瓷,從而把人們對其運用技術提高至新臺階,并在弘治、正德等朝不斷沿用制作。
隨著清代景德鎮社會治安逐漸安定,御廠制作再次步入良性循環。康熙后期的官窯制作逐漸進入高峰,其中孔雀藍釉的發展也具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觚、雕塑等非日用品造型也使用了該色釉,進一步壯大了孔雀藍釉器隊伍。
總結起來,明、清兩代六百余年的孔雀藍釉成長過程中尤以宣、成兩朝發展變革最為顯著。孔雀藍釉青花制品在金元時期已經制作,但鈷料發色明顯偏黑,這除了與燒制技術不成熟、胎體直接施孔雀藍釉入窯燒成有關外(針對孔雀藍釉的一次性燒制而言),還可能與制作素胎時裸燒鈷料,導致青花氧化變黑有關,針對孔雀藍釉的二次性燒制而言。
宣德朝的孔雀藍青花鈷料發色端正,不存在裸燒變黑痕跡。如果仔細觀察部分器物口沿處,還可以發現二次孔雀藍低溫釉與一次高溫釉銜接面存在素胎裸露情況,也可由此推測出當時御廠采取先燒制內部掛釉、外側無釉的高溫素胎,然后才使用鈷料繪畫外側面、施孔雀藍釉燒制的二次性工藝,從而保證了釉下青花的理想發色(此處筆者并不排除宣德朝在青花器上再次施孔雀藍釉燒制孔雀藍青花的事例)。
御廠從成化三彩鴨熏開始陸續使用孔雀藍作為低溫色釉之一參與低溫彩瓷制作。觀察明中后期的素三彩瓷可以發現孔雀藍釉使用比較頻繁,在調節各種色釉和諧中起到很大作用,有時還與金彩結合,制作出華貴的官窯器。
四:孔雀藍及孔雀藍青花的主要特征
不管是孔雀藍還是孔雀藍青花,它們基本都有以下共同特點,即銅藍發色相對不穩定以及釉面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大小開片。
1.銅藍發色相對不穩定
我國使用銅釉較多,利用銅元素在不同狀況下呈現發色,如作為高溫釉下彩的釉里紅、二次高溫釉豇豆紅以及低溫釉翠藍、翠綠等。銅元素的諸多發色優點也導致它在不同配方、燒制過程以及所施釉層厚薄不同情況下極易影響成品發色,于是也因此出現“翠藍”中的“孔雀藍”與“孔雀綠”之分。
2.開片特征
由于孔雀藍屬于二次低溫釉(御廠制作情況下),因此具有不少低溫釉的共同特征,即容易因釉面與坯體的膨脹系數不同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細小開片,嚴重者在受到風化、侵蝕時甚至出現釉面局部脫落現象。對比之下,清代康熙官窯制品改進較大,胎與釉面結合比較緊密,但在數倍放大情況下依然能觀察到開片現象。
五、“孔雀藍”在陶瓷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孔雀藍作為銅釉家族成員之一,其進步發展為制瓷者充分了解銅元素化學性質、掌握其他發色、推動新釉制作起到了鋪墊作用。在元朝以前的彩瓷萌芽時期,孔雀藍能獨成體系,對活躍當時的彩瓷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彩瓷繁榮的明清時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單色釉、青花、彩瓷中,為制瓷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