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拉坯成形(8道)
泥漿脫水→練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

1、泥漿脫水:拉坯泥須先使泥漿脫去一定的水分,變成軟硬適中的泥料。
2、練泥:把泥料練得均勻一致,不含空氣或含很少空氣。練泥有機器練和人工練兩種,機器練用真空練泥機,人工練用手工鏟泥殺練。
3、揉泥:把練好的泥揉成大小合適的泥塊。
4、拉坯:把泥塊放在轉動的輪子上,根據預先的設計,用手拉出各種器型,即為毛坯。
5、旋坯:在機輪上把毛坯旋成厚度合適、造型美觀的坯體。
6、粘接:在坯體上粘接耳、足、鼓釘等附件。有的還在坯體上進行捏塑裝飾,使其更加美觀。
7、打章(刻字):在坯體底足內或其它部位打上作者印章,或作者刻字、落款等。
8、干燥:對完成的手拉精坯放在有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

(三)、印坯成形(9道)
清模→合模→搓泥條→印坯→開模→修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

1、清模:把模型工作面清除干凈,以防雜質進入坯體。
2、合模:把分塊模型合對起來。在印坯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有的先合模,有的邊印邊合,有的分模印坯后再合,不一而足。
3、搓泥條:(搓泥條之前也先經過泥漿脫水、練泥這兩道工序,因與前面手工拉坯項重復,這里就省略了。)把練好的泥拍成泥餅或搓成粗細合適的泥條。
4、印坯:把泥餅或泥條放入模型內,用手拍打成一定厚度的坯體。
5、開模:待坯體硬化至一定程度時,打開模型。
6、修坯:把坯體表面的泥紋或高低不平處修平整,圓器并要進行旋削。
7、粘接:把耳、腿等附件粘接在坯體上。
8、打章(刻字):在坯體底部或其它部位打上作者印章,或作者刻字、落款等。
9、干燥:把完成的坯放在有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成形工序中還有其它一些成形方法,如盤泥條、泥板圍接、徒手捏制等,這些都屬于現代陶藝創作手法,本文省卻不論。

五、素燒工序(7道)
驗坯→支棚板→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驗坯:對入窯的精坯,按照精坯標準進行檢驗,合格者方可入窯。
2、支棚板:按照所裝坯體的大小調節棚板的高低和架層,在窯車上用支柱把棚板支平支穩。
3、裝窯:把合格的精坯按照品種不同分類裝在支好的棚板上。
4、入窯:窯車裝好后,緩慢而勻速地推車入窯,并關閉窯門。(也有較小的氣窯,不用窯車,可直接在窯內裝窯。下釉燒入窯同)。
5、燒窯:按照素燒的升溫曲線進行氣燒操作,達到燒成溫度時止火。
6、冷卻:按照素燒的冷卻制度進行冷窯,以防素胎驚裂。
7、開窯:當窯溫冷卻至規定溫度時,打開窯門,拉出窯車,取拿燒成的素胎。

六、上釉工序(8道)
檢素胎→上水→量濃度→撈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

1、檢素胎:把素胎逐個進行檢驗,剔除不合格素胎。
2、上水:合格素胎逐個清灰上水,以使釉在素胎上結合緊密。
3、量濃度:把釉缸中的釉漿攪拌均勻,并用濃度表量出合適的濃度。
4、撈釉:用籮撈取混入釉缸釉漿中的雜質,以保證釉面質量。
5、上釉:采用涮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內外皆有釉。
6、干燥:上好釉的釉坯,放至有一定溫度的地方進行干燥。
7、刷釉:為達到要求的釉層厚度,干燥后的釉坯上再涂刷上一層釉。
8、清足:把釉坯足子上及其它地方多余的釉子清除掉。

七、釉燒工序(8道)
支棚板→清棚板→灑砂→裝窯→入窯→燒窯→冷卻→開窯

1、支棚板:按照所裝釉坯的種類,支平支穩合適的棚板架層。
2、清棚板:棚板支好后,把棚板上面磨平,下面清凈。
3、灑砂:在棚板上灑一層薄而勻的耐火粉砂,以防止產品燒后粘足。
4、裝窯:把釉坯按照不同品種裝在合適的棚板上。
5、入窯:把裝好釉坯的窯車緩慢而勻速地推入窯內,并關閉窯門。
6、燒窯:按照氣窯釉燒工藝制度進行燒成操作,到最高溫度時止火。
7、冷卻:按照釉燒窯的冷卻制度進行冷窯。
8、開窯:當窯溫冷卻至規定的溫度時,打開窯門,拉出窯車,取拿成品。

八、檢驗工序(1道)

檢選分級:把成品逐個進行檢驗,按照標準進行分級,對于正品以上的登記入庫,對于殘次品進行缺陷分析后作銷毀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