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與其他瓷器一樣,由陶器演變而來,是對陶器的繼承和延續。根據考古發現和對現存古鈞瓷的研究,古代鈞瓷的器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日用生活器皿類器型,另一類為陳設類器型。有的專家認為,以碗、盤、碟、爐、鼎等民間日常用器為主的俗稱民鈞。與此對應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為主的造型,俗稱官鈞。官鈞瓷器,造型大雅,窯變美妙,被認為鈞瓷中的珍品。流傳于世的官鈞瓷器十分稀少,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哈佛大學賽克勒美術館等處。世界范圍內公私收藏的官鈞瓷器僅有百余件,彌足珍貴。
鈞瓷的名稱,往往依器型而定。所以,歷代的鈞瓷生產都十分重視器型的塑造,并因此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脊艑W家和鑒賞家也往往把器型作為鈞瓷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具體來講,唐代鈞瓷的器型多為實用類器皿,如碗、盆、盤、罐、壇、注子、瓶、爐等器具。除此之外,也有極少數裝飾品,如腰鼓形的拍鼓。這表明唐鈞的器型已從實用向裝飾、審美方面發展。唐代瓷器的造型大多豐潤、渾厚、莊重、素穆,故以莊重古樸著稱。
到了宋代,鈞瓷得到朝廷的重視,始設官窯燒造。宋代鈞瓷線條流暢、質樸端莊、趣味高雅、自然天成。相比唐朝的鈞瓷造型,其更具文化氣息,式樣也更加豐富。傳世的除生活器皿類器型外,還有花盆、盆托、鼓釘洗、出戟尊、奩、瓶等陳設類器型。僅花盆,其式樣就有海棠式、葵花式、蓮花式、渣斗式、仰鐘式、正方式等多種。
據史書記載,靖康之變后,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金、元時鈞瓷得以復燒。此時,各地爭相仿制鈞瓷,曾經風靡一時。這一時期的鈞瓷器型主要為日常生活用瓷,陳設瓷較少。突出的器型有龍首八角把杯、膽瓶及折沿盤等。元代鈞瓷的造型多為瓶、碗、盤、缽、爐、罐、鼎、枕等,注重于應用瓷器,鮮見盆、奩、洗、尊等陳設品。其造型雖類似宋鈞,但由于少數民族粗獷豪放的文化背景,所以普遍顯得碩大、粗獷,并形成了粗獷、豪放、狂野、繁復的個性。
有的專家認為,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但也有專家對此不予茍同,甚至以現存鈞瓷中明、清鈞瓷較多為例予以反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上卷》中提到鈞窯時,稱“此窯唯種蒲盆底佳甚”。說明從明代開始,鈞窯已經被文人士大夫看重,鈞瓷成為庭院、書房中的貴重陳設器被普遍使用。專家對現存的鈞瓷進行研究后發現,明朝鈞瓷的造型模仿宋鈞,除花盆外,還有琮式瓶、玉壺春瓶、高腳盤、荷葉蓋罐、荷葉大盤、鼓釘洗等。
清朝時,鈞瓷曾經得到較大發展,品質也有很大提升。鈞瓷的器型既有生活器皿類,也有陳設類;造型既有仿制,也有一些創新。但從存世的官鈞瓷看,花盆居多。清宮舊藏的20余件官鈞瓷中,花盆占了大半,且式樣眾多,有海棠式、葵花式、菱花式、長方形、圓形、六方形等。可見在清代宮廷之中,鈞窯花盆也是頗得皇帝喜愛的陳設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28件官鈞瓷,花盆及盆托19件、洗6件、尊3件。
現代鈞瓷隨著燒造工藝的改進,成品率大大提升,器型也逐漸豐富起來。吸引了大批藝術大師和工藝大師投身鈞瓷創作,推出了一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以盧廣東、盧廣興為代表的盧氏家族,還有劉福安、晉佩章大師等,大膽地推出了一些具有時代氣息和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有韓美林大師創作的“春夏秋冬”、“魚”等系列、榮昌鈞瓷坊的“易之華夏系列”以及孔家鈞窯、苗家鈞窯、神州鈞窯、金鼎鈞窯、錦豐源鈞窯創作的國禮系列等。尤其是近年來,相關部門通過舉辦中國鈞瓷文化節,促進了藝術交流,推動了鈞瓷的創新和發展,優秀的鈞瓷作品不斷涌現,鈞瓷的藝術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