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是我國宋、金、元、明時期華北地區極其重要的有地域特色的民間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磁縣觀臺鎮、彭城鎮一帶,古時屬磁州轄境,故名。就田野考古調查,磁州窯創燒于北宋中期間,入12世紀(北宋--金之交)之后達到鼎盛,元明衰落,及清仍繼續燒制,整體窯業燒造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遺物較多。歷史上有關于宋代磁州窯瓷器生產使用的當時記錄文獻尚未見到,所見歷史材料記載主要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均載。
真正讓磁州窯名播天下的是1918年河北鉅鹿古城的發現。1920年天津博物院對鉅鹿古城進行了調查,美國學者赫布遜(R·L·Hobson)首先依據較科學的考古研究方法,指出此類窯器和文獻記載的“磁(州)器”非常接近,且并非僅燒造于宋代,也非局限性于古代磁州一地燒制,因而給這類陶瓷器命名為“Tz’u –Chou Type Wares” 。因當時調查的這類瓷器燒造區域主要集中在古代磁州轄境范圍內,所以海內外學界對其以“磁州窯”為名,并廣泛關注此種風格的器物。而國內古陶瓷研究界更習慣將與此相近的工藝和時代器物通稱為磁州窯系 。
隨著二十世紀起國際學界對中國古陶瓷研究的關注,磁州窯成為世界古陶瓷研究學者矚目的焦點之一。磁州窯器物風格獨特,胎主要以當地特產常見的適宜燒窯器的黏土為制坯骨干,部分使用精細瓷土,尤其是粗胎細做化妝土的使用很有特色。磁州窯的制坯技藝豐富多樣,有拉坯、印坯、盤條、雕塑等技法。燒造工藝,多采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器內外一般多掛釉,部分器物施半釉。碗、盤、碟一類采用疊燒法,器內留有五個條形支燒痕。瓶、罐、缽、缸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無釉。磁州窯釉色以白、黑為多。白地釉多為白中泛黃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質感,釉層也不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象,不太透明勻凈,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常見有細碎開片。白地釉主要有兩類,一:精細堅白瓷土器,罩釉而成;二:粗胎粘土器施白色化妝土粉罩透明玻璃釉成品。黑釉除純黑色外,因釉料顆粒和洗純問題,還有灰黑、褐黑、茶葉末等諸色區別。這時期還燒造綠釉、黃釉、醬釉、柿釉及孔雀藍釉、紅釉、三彩等。另外在白瓷基礎上還燒出釉下彩繪,如:白地綠斑、白地褐斑、白地釉下黑彩、白地釉下黑彩劃花、白地釉下劃花填綠彩、白地釉下醬彩、白地釉下醬彩劃花、白地紅綠彩、白地紅綠黃黑彩、綠釉釉下黑彩等。其中白地黑花器是磁州窯器物中生產量較大的品種,被世人熟知。裝飾工藝技法,有畫花、剔花、刻花、劃花、戳花、粉繪、模印、塑形、珍珠地等。
河東三晉,秦漢以前就物質繁榮,隋末厥成大唐龍興之地,及明清以來更以商聞名四海。晉地千百年來,藉石炭(煤)存量和使用的廣泛,一直窯火熾烈。從早期的粘土陶到唐宋炻器,陶瓷燒造一直為商品大宗,從北向南“大同窯”、“懷仁窯”、“渾源窯”、 “平定窯”、“榆次窯”、“介休窯”、“霍州窯”、“陽城窯”、“交城窯”、“盂縣窯”、 “蒲州窯”、“長治窯”等等諸窯次第綻放,見于歷代文獻記載的就有30多個縣燒過瓷器,山西無疑是古代中國窯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就現有的考古發掘及傳世材料看。宋金元(10-14世紀)間,山西地區陶瓷制品除部分瓷土細料外,主要也是以粗料精作,化妝土裝飾為主。剔、刻、劃、繪、模印等工藝亦廣泛使用。就現有實物材料比對,山西與河北磁州諸窯,兩地產品相似性很高,有一定的區分難度。但客觀而言,兩者還是存在有明顯的造型和工藝差異。

磁州窯 白地黑彩劃花大行爐
磁州窯 白地黑彩劃花卷口瓶

磁州窯 白地黑彩劃花篦紋罐
磁州窯黑彩劃花制品:此種裝飾先在白地化妝土上加施黑彩,然后在黑彩上進行劃刻罩透明釉成器。這類裝飾在觀臺地區窯場廣泛使用。

磁州窯剔花方盆
磁州窯白地剔花器物:工藝手法先在粗料胎底上施化妝土,然后用硬制工具將圖案輪廓線外的多余化妝土剔除露出胎色,最后加罩透明釉(或色釉)。胎色和化妝土形成色澤反差,突顯紋飾的立體效果,裝飾感強烈。

磁州窯 白地黑剔花葉形枕
磁州窯黑剔花器物:此工藝近似前述白地剔花。在白化妝土上加施了黑粉,然后用硬制工具將輪廓外的黑粉剔除,露出下面的白色化妝土搭配黑色圖案,形成黑白極色反差,裝飾效果獨樹一幟。此類工藝制品多為磁州窯上上精選之作品。

磁州窯 白地黑花孩兒鞠球枕

磁州窯 白底黑花詩文如意頭形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器:是磁州窯最負盛名的裝飾手法,在胎色地上加化妝土繪黑彩罩透明釉成器。此類制品,燒造數量較大,行銷廣泛。

磁州窯 綠釉黑彩瓷枕
磁州窯綠釉黑花器物:基本工藝同前,唯一不同,最后將透明釉換成綠玻璃釉,形成綠彩黑花。這種釉彩變化裝飾的效果,足見當年陶瓷工匠之智慧。

磁州窯 白釉劃花蓮瓣形枕
磁州窯白地劃花器物:以硬制工具代替毛筆,劃刻出圖案紋飾,此裝飾手法多組合篦紋劃刻,亦為磁州窯大量使用的裝飾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