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瓷器著名傳統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青釉瓷器是我國使用最早,延用時間最久,分布最廣的一個釉種,它的發明是與我國瓷土礦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鐵礦的現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國人民的傳統審美情趣。青色與碧玉相若,認為穩重而高雅。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時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窯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龍泉窯系青瓷;耀州窯、臨汝窯、鈞窯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來的景德鎮青釉瓷器,是青釉瓷器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所謂的宋代“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除定窯外均屬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決定于著色氧化物的含鐵量與燒成氣氛,青釉含鐵量一般在1—3%左右,過高會變成黑釉,低了就能燒成白瓷。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釉色青綠;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釉色泛黃。因而陶瓷界所謂的青釉瓷器是相對而言的,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所說:“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現代青釉以豆青最為常見,但是多數豆青釉燒制的釉面流動性過大,導致釉體不均勻,其上釉均勻并且亮度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