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紛紛冒出“唐青花”
有學者認為,從考古發掘來看,全世界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只有6件: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打撈上來的一條唐代沉船曾經出水了3件,中國、伊朗等地各有1件。但近期民間收藏者卻認為不止這個數。收藏家劉景宏藏有一個唐青花藍彩飛鴿葫蘆瓶。他認為這個葫蘆瓶就是河南鞏義窯出產的唐青花,也是青花瓷器早期的雛形。另一位收藏人士程方舟擁有一款唐早中期平足點狀紋蓋罐,他在大量翻閱資料后,認為此蓋罐屬唐代釉下青花瓷。判斷依據有四:該罐胎質為陶胎胎質,粗糙易吸水,與唐三彩胎質一致;表面是類似唐三彩的釉面開片,而這樣的特點在唐代之后基本消失;蓋罐花紋為點狀紋,而宋代及以后的青花瓷基本都是用筆畫的圖案。程方舟說,在放大鏡下能非常清晰地看到青花在透明的釉下,而不是含混的“釉中彩”。雖然史書記載揚州曾出土過唐青花,但僅僅只是碎片,像這樣保存完整的唐青花還是寥寥無幾。

鞏義出土的唐青花瓷殘片
唐青花還沒認定是“青花”鼻祖
馬未都認為,唐青花也好、宋青花也好,都是沒有學術定論的事,在現在青花瓷比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借助概念造勢,試圖把青花瓷的歷史再進行“翻案”。
“我認為他們所說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沒關系,中間并沒有質地、色彩等傳承關系。”馬未都認為,要說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產地景德鎮瓷器做下對比,但從他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質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區別。偶然的相似不能證明什么,孤立的個案也不能成立“源頭說”,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類似唐三彩的釉陶,連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藍色,一些人認為釉底下呈現藍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碼得具備若干個要素才能成立。“目前還沒見到哪個官方報告確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如果一定要說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說,此青花非彼青花。”馬未都說,市面上的唐青花跟學術界認定的元代以來的青花瓷還不能扯在一堆說。
鼻祖“元青花”確立青花瓷要素
馬未都認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就是必須高嶺土燒制,這決定了它的胎細和質地;第二,必須是以金屬鈷為成色劑,在高溫下燒制,一次呈現藍色,而且最低溫度要達到1200度以上;第三,嚴格一點說,出產區域不該超過景德鎮范圍。
馬未都認為,元青花目前才是學術界廣泛認定的青花瓷鼻祖。它的存世量很大,至少有上千件,但大器比較少。從元代以后,到明清的青花瓷,能看到“血緣基因”上的銜接。
青花瓷“起源說”演變
隨著對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斷深入,截至目前關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種說法。
一、“青花元代說”。這是關于青花的最早說法,這一說法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歡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歡花瓷。在他們眼中,青花瓷過于花哨和俗氣。所以,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關于青花瓷器的文獻記載很少,而最早開始研究中國青花瓷器的卻是美國人。
二、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隊在一個宋代的考古工地現場發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幾個青花碗,于是“青花宋代說”便由此產生。但經過國家考古研究鑒定發現,這幾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屬于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說”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在揚州的唐城遺址發掘出了幾件殘破的青花瓷器,這次考古發現促成了“青花唐代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