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始見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國時期??滴鯐r的墨彩色澤濃重,彩釉配墨彩瓷制純凈,上涂一層玻璃白,燒就的墨彩漆黑瑩亮;有以綠彩為底者,更為瑩亮濃郁。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閃青色,紋飾多以花鳥為主,畫風深受同時代畫家的影響。到雍正、乾隆年間,墨彩多用國產料仿燒水墨琺瑯效果的瓷器,猶如白紙作畫,濃淡相宜,潔凈素雅。清末、民國時期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康、雍、乾時制品精美。
清康雍乾時期的彩瓷,以古彩、粉彩、琺瑯彩為甚,同一時期誕生并發展的墨彩描金卻鮮少記載。在景德鎮陶瓷館,曾有一件清雍正時期的棋子瓶,似水墨丹青,以白描的手法描繪文人雅士圖,線條密集處點染了淡淡的顏色,用金較少,僅衣領袖口等處著金,整器無任何紋飾妝點,用筆簡練。墨彩描金在技法上要求很高,其一是料性,油料掌握好,線條才能流暢,否則枯濕不勻,效果滯澀;其二是彩功,洗染、陰陽向背的關系全靠彩功,三四支筆,分工不同,從線條開始就要把畫中的濃淡關系做到心中有數。

墨彩描金“花卉圖”蒜頭瓶
墨彩描金,其重在墨,色以艷黑為主,用礬紅和本金在白釉面上描繪圖案,經800度兩次燒制方可成器。這種始見于清康熙中期的裝飾形式以金線勾勒,色彩裝飾華貴典雅、意蘊深邃,形成墨彩描金裝飾古樸生動、空靈清晰、清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從藝者需六年才能掌握其基本要領,因其制作費時、費工、費金,所以從藝者極少,清末幾近失傳。民國初期由墨彩畫家周湘甫先生在一件晚清年間留傳下來的破瓷片上,發現墨彩描金的裝飾技法實在太美妙了,經過他數年的效仿研究,使這種技法得以拯救。
當時的墨彩名家除周湘浦外,還有善畫墨彩山水的汪野亭、鄒國鈞,以圖案裝飾為特色的李盛春、吳元清、胡民政、施棟才,以人物畫為特色的雷火蓮、王一亭等藝人。

周湘浦 《童子歡天喜地》燈籠瓶

雷火蓮 《木蘭歸故鄉》薄胎瓶
周湘甫與雷火蓮一起恢復完善了始于清雍正時期的墨彩描金技藝,在墨彩描金技藝的陶瓷發展史中起到承前繼后的關鍵作用,為進一步創新發展墨彩描金技藝做出了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