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繪畫一直都是熱點話題,從拍賣高價,到展覽傳播,再到理論探索,名家畫瓷,藝術基金項目等等。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陶瓷繪畫是否是一個獨立的畫種?是否與傳統美術認知中的國油版雕平行?是否已經跳脫了工藝美術的范疇而進入純美術領域?
瓷畫起源
陶瓷最初的功能性決定了作為物質文明而存在的器物的基礎底色,附著在器物上面的裝飾是附屬性質的,是為器物服務的,與服裝裝飾,家具裝飾一樣隸屬與工藝美術,而非純美術。
國內陶藝界吸收了西方現代后現代營養的臺灣陶藝家來到大陸,他們所做的一些講座、創作與展覽對于當時的陶瓷界而言是耳目一新的:
不再服務于陶瓷的實用功能,而是以自我為主體,以陶瓷作材質進行思想表達和藝術創作
——陶瓷藝術終于有了一個像樣的位置與地位。

十九世紀末,本世紀初,濫觴于新安江畫派在陶瓷上以淺絳彩的技法進行國畫繪畫的嘗試,所謂的中國(景德鎮)本土陶瓷藝術的起源,至少文人畫的形式與陶瓷的結合非常緊密,不再是過去繡像繪本的簡單描摹,而是文人的國畫創作。
辛亥革命后,御窯廠徹底解體,一批民間畫手流散到社會上,承襲了新安江畫派的嘗試,在工藝上不斷改進,在創作上異常繁榮。
民國早期,市場的追捧加上珠山八友橫空出世,1915年王琦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的金獎作為一個事件,標榜了瓷板畫的歷史地位,陶瓷繪畫似乎早在百年前已存在。
改革開放后,瓷畫藝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突然再次爆發。延續至今,有些理論研究者認為這正是“一脈相承,有根有據”的中國自己特有的陶瓷繪畫的依據所在,跟那些令人費解的現代陶瓷(多以雕塑出現,繪畫極少)是有本質區別的,于是陶瓷繪畫從陶藝中又區隔開來。

瓷畫現狀
其實,除了在歷史上尋找依據以外,陶瓷繪畫領域還有諸多其他的努力正次第展開,從未停止。 還是從理論探索界看,很多藝術家在自己從事陶瓷藝術創作同時,勤奮思考著這個命題。
瓷畫發展
在藝術創作與傳播領域,以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項目《中國瓷畫雙年展》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聯合國內外眾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試圖從國家藝術基金的角度給與瓷畫應該有的地位。
還有一批活躍于市場的經紀機構,專業從事名人名作經營的拍賣行、瓷板畫店等,堅持不懈地以八友王步作品為主,兼顧新老大師,挖掘培育中青年,以期待再一個市場行情的到來。
其中一個重要事件,中國美術家協會將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陶瓷繪畫的展覽與賽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應該是國家體制內,半行政色彩的,代表國家的最高專業管理機構,以陶瓷繪畫賽事與展覽的形式來接受認可陶瓷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