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窯的基本情況
定義柴窯是以五代時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據明人曹昭寫的《格古要論》記載,后周顯德時(公元954--959年),世宗柴榮在鄭州一帶建立的,據說當窯建成后燒數窯不成,最后移到新鄭以南才燒成功,當時制瓷工匠向皇帝請示燒造款式和對產品的具體要求時,柴榮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于是工匠們便按照要求苦心設計、精心制作,終于燒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產品。燒出的瓷器滋潤細膩、有細紋(即細小開片),技藝精絕,為當時諸窯之冠。只是柴窯的產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傳世的柴窯器很少見整器,大多為碎片,由于燒造時間短,很難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說。較早記載見明*宣德三年(1428年)呂震編寫的《宣德鼎彝普》一書,"內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窯器皿",后因柴窯只聞其名,不見傳世品,也未發現窯址而很少提及。
特點對柴窯的特點,古人集中地概括為一句話,12個字,即"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但其他資料記載也有多種,在顏色不光只青色,還有黑、黃、白、醬釉、芝麻醬色多種。如乾隆詠柴窯詩句中,稱清宮所藏幾枚柴窯皆黑而無青者,清人楊望泰就認為柴瓷"其色黃".《古玩指南》曰:"所謂'青如天'乃淡藍之青瓷也,柴窯以天青色為主,其他尚有蝦青、豆青、豆綠等色,又有一種不上釉者,呈現黃土色,即后代所謂銅骨也。"乾隆《詠柴窯碗》曰"足土口銅","夷門廣牘載,柴窯世傳周世宗時所燒,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在器型上,清宮中舊藏柴窯碗數枚,據記載還有瓷枕等其他器型。
歷史《古玩指南》記載"論瓷器者,首曰柴、汝、官、哥、定","而最著名者,為后周之柴窯,為中國古窯之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名窯窯址已經找到,惟柴、哥在中國陶瓷史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古代瓷器以柴窯為貴,明朝人就有"論窯器,必柴、汝、官、哥、定"之說,歷史記載,嚴嵩父子傾全國之力,僅得數枚,可見明朝人就很少見到柴瓷,且宋時仿制柴器甚多,因此,其地位與目前僅剩百余枚的汝窯同等重要。眾所周知,北宋滅亡后,僅燒了二十年的汝官窯便神秘消失了,此后,汝官窯在哪里,就成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在河南寶豐清涼寺埋藏了800年,直到1987年才被發現,而五代后周被北宋取代,僅燒了不到六年的柴窯便隨著當時國家的統一,戰略的轉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窯口的發展,技術推陳出新,進步的很快,但柴窯也被遺棄了,這個秘密一直埋藏了1000多年,這個秘密可能就在河南省西華縣逍遙鎮柴城村。(有待考古發現和專家論證)
發現本人酷愛陶瓷十余年,于近年調入縣城,工作性質與鄉鎮有別,有更多閑暇時間讀書研究,知道《西華縣志》載:柴城位于縣城西44里,南靠沙河,西北有穎水環繞。《河南志續通志》載:"在西華縣西南四十五里,五代周世宗(公元954--959年)建,周世宗,名柴榮,后人遂稱為柴城,因沙潁河屢次決口,淤積深厚,其城址已無法考察。"又有資料記載"古人在此積薪燒造",本人生長在此地,對地理和當地人文歷史較為熟悉,又酷愛瓷器,但對燒何物,造什么一直不解,當讀到乾隆御詩《詠柴窯如意枕》:"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有感,決心繼續深入研究探討下去,并數次到實地及周邊村鎮進行考試走訪,了解有學問和年老之人,于城址發現大量于史書記載相吻合的各種瓷片,理論上的探討,有了實物的佐證,堅定了信心,又發現了兩處窯址和大型木材灰坑,另有其他各種物證,如銅鏡、古幣、石槽、馬蹬、磨盤、磚、瓦當、古井、古塔等,證明柴窯有可能在此地。
二、為什么柴窯會在柴城
御窯、軍窯的時代背景與柴世宗的統一大業,軍事目的。周世宗是五代時較為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出身民間,從小生長于鄉村,并經商多年,是后周皇帝郭威的養子,早年替郭威管理家務,精明能干,曾到江陵等地販賣過茶貨、瓷器,能吃苦耐勞。過去民間流傳的一個小歌劇叫《小放牛》中牧童唱詞有:"趙州石橋什么人修……什么人推車橋上走,把橋軋了一道溝。"即指柴榮做生意的情景。世人皆知柴榮有雄才大略,志向遠大,繼位后欲統一全國,他在位時整頓吏治、修筑城防、發展生產、用法嚴峻、獨掌大權。三次親征淮南,迫使南唐獻出江北十四州等大片土地。周世宗自稱: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在他在位的五年零六個月中主要是用兵開拓疆土。955年(即顯德二年)二月繼位,四月即召見宰相范質、王溥、李谷等人議事,為招攬人才,為平定天下打基礎,令群臣獻《平邊策》(又稱《開邊策》),于是下詔,有二十多人入殿親試,每人撰寫兩篇文章,其中王樸的《平邊策》特別受柴榮的賞識,王樸后得到重用,其大意說:要用兵首先要改善政治,"民心即歸,天意必從",用兵之道,先取其易,因此,宜先取南唐國江北諸州,即得江北,再取江南,得江南后,嶺南、巴蜀自然畏威來降。王樸的計劃是想先平定南方,用南方雄厚的財賦,養北方強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東,完成統一大業。其中有一段話便是要求國家進行物質儲備,以用于軍事進攻。"方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臣知法,諸將用命,一年之后,可以平邊,此歲夏秋,便可于沿邊貯納(貯藏、積存之意)。"當年柴榮下令修筑城池,其中有開拓汴京城,于北部胡盧河修李晏口城防遼兵,在東南臨汴京至漢口官道與沙河交匯處修柴城,為準備統一創造條件。955年十一月,柴榮采用了王樸在《平邊策》中所獻的先南后北的戰略,正式下達命令舉兵伐唐,任命宰相李谷統帥大軍,直指南唐壽州(今安徽壽縣),在以后兩年多的時間內,柴榮為統一淮南地區,三次御駕親征,攻占南唐江北十四州,共計60縣,得人口226574戶和大量物質,在進攻南唐的過程中,柴榮為確保有大量的物質支援前線十幾萬將士,采取了很多辦法,如疏通汴河、發展生產、修筑城池、建立御窯、燒造瓷器以供軍需,而柴城則為后方一個集各種物質為一體的后方基地。956年,柴榮第一次南征江淮,連下南唐八州,為適應江淮水域作戰,在奪得南唐戰船后,著手組建水軍,在淝水、穎水一帶修筑水軍營寨,加以訓練,現周口、項城均有水寨遺址。到第二次親征淮南時,水軍將領王環率領數千水兵,數十艘戰船作為前隊,自汴河,沿穎水入淮河,浩浩蕩蕩,順流而下,魚貫而進,南唐將士無不吃驚。
周世宗精明能干、志向宏大、內政和軍事外交都取得成就、修筑城池、疏浚水道、留意農事、建立御窯、燒制瓷器、整頓軍紀、減輕民困、積存糧草、貯存物質準備統一。他大權獨攬(從燒制瓷器就必須向他請示樣式、釉色即可看出),但不剛愎自用,他在位的五年零六個月中,主要是用兵開拓疆土,但也留意統一后的某些安排,表現處長遠的計劃,如繼位后即逐年開拓汴京城,而且農閑時修筑,城開在七里之外。意圖溝通京都為中心的水系,攻下揚州后即另筑新城。但周世宗沒完全采用王樸之計,取得江北后即移兵攻取幽燕,途中不幸得病身亡,年僅38歲,大功只完成小半。
柴榮是十世紀中葉,中國人民歷經長期混亂割據局面以后,迫切要求安定和統一這一歷史條件下所出現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北宋統一中國事業的奠基者,從這種意義上說,他所建的瓷窯是為積蓄軍用物質而建,是御窯、官窯也是軍窯,因為所燒瓷器主要供應幾十萬大軍,而不是有人所說,柴窯早年販過瓷器,因喜歡為皇宮欣賞而建,建窯的目的與宋徽宗的汝官窯截然不同。
重要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資源(1)柴城在古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有南唐,西有南平與后蜀,緊臨汴漢古官道,離都城汴京120公里,位于官道與沙,潁河交匯的漢唐古鎮合流鎮(今逍遙鎮,又稱小窯鎮),距柴城僅2公里,此處沙河水域寬闊、河灘寬淺,便于操練水軍、停靠船舶,即方便又偏靜,不易于發現,積蓄物質便于運輸,便于軍事機密,城南沙河、背面穎水,漢唐時水運發達,往上游可直通寶豐、汝州、郟縣、魯山、禹州等地,往下游可直達淮河,長江,直通壽州,又有蔡河與淝水、汴京相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1033年建的圣壽寺塔是在北宋統一73年后此地仍很繁華,另有兩處古渡為證。(2)資源豐富,漢時,西華即為曹操用兵屯糧之地,曾派鄧艾將軍在此駐軍屯糧,離柴城不遠十里之內即有前倉、后倉、南倉、北倉、七里倉(又稱廣糧城)等村。西華以西又有鄧門、柳城、護當城(又稱集糧城)等村,便于儲積軍用糧草。沙潁河兩岸,古樹較多,易于收集柴薪。最近在周口市沙河出水宋代瓷器與瓷片,考古證明屬宋代遺留。此地層下2.5米左右有可供燒造帶釉瓷器的黃膠泥土,柴城東1公里的曹樓村燒制家用帶釉紅盆直到解放后。沿沙河、潁河上游100公里,可運郟縣、魯山、寶豐、汝州、禹州等地的瓷器,包括瓷土、瓷胚釉藥等物,技術工匠來往更是非常方便,于是皇帝下令召集中原一帶各個窯口的技術人員在此集結,集中燒制各具特色,代表當時制瓷工藝最高水平的瓷器便有了可能,從發現的瓷片有多種風格即是佐證,正因為技術來源于不同窯口,并且可以互相交流,提高燒制工藝,燒出了不同窯口、代表不同風格的瓷器,古人才提出柴窯為"中國古窯之代表".
在柴城筑城建窯的軍事目的,主要是按照王樸之計積蓄物質、供應軍隊,為統一江淮用兵服務,此事民間也流傳至今,在此設城,西可以與后蜀對抗,東南可進攻南唐,更可以順流而下直搗壽州重鎮,可以說水路交通便利,糧草物質易于籌集,與京城水路交通相連。燒造的瓷器主要用于軍隊,由于很少供應民間,而且胎薄易碎。易碎的原因有二,一是胎為黃土,燒結成度不好,二是軍旅攜帶,又經歷數百年之變故,因此至今流傳甚少。正如《古玩指南》所說:"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色之一,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后周柴世宗當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明代嚴氏父子假天子之力,經數十年之收羅,僅得十余器,真偽尚不能十分確定,況今日又經歷數百年之滄桑,無量數之變亂乎?歷時即久,變化又多真器只有損毀而無增加,其為數必與日俱少”。
三、發現柴窯瓷片的特征
四大特征各自的特點,從柴城遺址二年多來撿到的瓷片來看,可以說風格、顏色多種多樣,包括青釉、白色、黑色、醬色、芝麻醬色、花釉、絞釉、白底黑花、白覆輪等。青釉又有深淺不等幾種,又有一種不上釉者,是一種黃土色。可見歷史上一些資料記載只一種兩種顏色是偏面的。古人概括的四大特點是對柴窯中的精品、美品、佳品最集中的描述,同時具備者少之又少,多數還是大眾化用品,或具一種特征,或幾種,甚至一種沒有,有集四種特點于一身的精品,在瓷器生產技藝沒有達到高峰時是很難的,也是很可貴的。所謂青如天,大概是指具備青釉的特征,且古人對青色的歧義很多,而不是固定的指某一種顏色,如秘色、天青、月白、深藍等,古人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對青花瓷的稱謂實際上是藍色。所謂明如鏡,須知,古代鏡為銅質,并無現在的玻璃質鏡,無外乎是說明瓷器表面光滑、光亮、平整,甚至可以映見人影,不論什么顏色,只要具備以上特點即可謂明如鏡,但從發現的瓷片看,有一種里青外黑、口銅的最具備這種特點,而且有"足土口銅"的特點,足土指圈足不上釉,呈現黃土色,口銅是指口部顏色類古銅色。薄如紙,不是指釉薄,而是指瓷器胎薄,從發現的瓷片看多是碗的瓷片,用黃膠泥制的瓷胎可以很薄,但不堅固最容易碎,其他厚的,灰白胎有很多不是黃膠泥土,要么是從其他窯口運來的成品,要么是胎土、胎坯、釉料包括技術,有來自上游100多里的魯山、寶豐、汝州、郟縣等窯口,這點有待于化驗結果和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所謂聲如罄是指瓷器受打擊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實物證明只要瓷器較薄又完整的均能發音悠揚悅耳,從發現的柴窯器看,完整的發音如磬,但不如宋元及近代瓷器悅耳動聽。
時代特征、制瓷工藝和圖案。從發現的實物看,多是碗的瓷片,也有缸、盆、罐、盤之類,有唐代小平底碗、五代大足碗,碗多為唇口,而且非常明顯,有唇口到侈口過渡的,僅碗口圖案造型就二十多種,特別是花釉、絞釉、醬釉多種多樣,碗內簡單的白底黑花也很多,圈足上五代時支燒的痕跡明顯,大部分使用化妝土,實行刷釉、毛筆畫花的方法,有些碗黃土足非常典型,現在看來很是粗糙,但在當時能引導時代潮流,對突破唐代"南青被白"這種單調的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黑釉瓷有的施滿釉、足土口銅,有的施半截釉,有的則內白外黑,也有的在近口沿處施以白釉,即稱為"白覆輪"的;有的釉面色澤變化很多,還有的畫出流暢的紋飾,白釉上施以醬色,黑色斑點、花紋、線條有的任意點畫、不拘形式、流暢自然,黑色、醬色、白色多色協調,加以造型優美、自然而惹人喜愛,這些裝飾美觀大方、富麗清新,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氣息,具有宋元各種制瓷工藝前奏的韻味,也有可能從五代末到北宋統一后,工匠來自于各個地方窯口,又四散回到全國各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提高,又燒出了高于柴窯的瓷器。這種創造的用毛筆加繪彩的工藝,當時在民窯、官窯中的器表花紋裝飾,更是奔放流暢,生動逼真、順其自然,充分反映了民間藝術的生活氣息,有獨到的風格魅力,堪為當時制瓷窯業的代表。
窯址目前共發現窯址二處,從第一窯址看,是一教師在49年拉土時發現,該窯址在2002年因修開壟公路時掩埋在路面下,發現兩個、將來出現幾個并不奇怪,因當時燒瓷時是由不同窯口燒制,而且風格不同,可能有幾個窯址,城址西南部分因取土墊路而下挖1米。第二窯址的發現非常重要,在城址的南面,離沙河及白灣古寨較近,取水制坯、運輸都很方便,這個窯址有重要意義。據40多歲村民***說:是他80歲的叔父告訴他,其叔父是從自己的祖父那里知道的,而且說該窯年代久遠,能知道其歷史的人不多,多年來窯址處所種農作物較其他地方極易旱,多年種地挖土修橋,見有很多燒過的紅色窯土,往下挖地面很硬且多紅燒土,地面70厘米下發現石灰鋪墊的作坊場地,周圍古代磚、瓦、瓷片很多。尤其是在窯址的西北100多米處,20年前村民***發現一大型較深的木柴灰坑,下挖1米未見底,試想有什么燒火做飯能有這么多的灰燼,并于灰坑的上面發現北宋崇寧通寶一枚,符合人們在此連續生活的情況,很可能是當時燒窯的的木炭灰傾倒于此,這與史載"積薪燒造"不謀而合,柴城民間傳說為"堆柴之地",沙潁河兩岸多柴薪易于收集,北400米發現有煤渣坑,此地所發現的馬蹬、喂馬槽、古幣、銅鏡、白灣古寨世代鐵匠,可能是當時駐軍活動的印證,合流古鎮發現的唐代銅鏡,古塔的聳立,也是古官道留下的物證,汴京至漢口的官道經尉氏(亦有古塔)、鄢陵、馬欄(曾出土過馬蹬)、陶城(據說歷史上小窯即從此地遷移到現逍遙)到合流鎮,經沙河、圣壽寺到上蔡、汝南至漢口鎮。合流鎮即在現逍遙鎮(亦稱過小窯),縣志記載,漢唐時繁華地帶、舟楫如云,直到建國后60年代,現在逍遙、西華、周口仍有很多落戶的船民。
幾種傳說,有關問題和相關資料(1)柴窯不是越窯秘色瓷。有學者認為柴窯即唐、五代時的秘色瓷器,秘色瓷多為青色、草青色,當時主要生產在吳越一代,吳越曾多次進貢給后周這種瓷器,史載曾一次進貢過2萬件,但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數量有限,不可能滿足后周幾十萬大軍的軍需。(2)柴窯不是景德鎮影青瓷,因影青瓷在五代時才剛剛開始生產,況且景德鎮屬南唐國管轄,地處江西、路途遙遠、長江阻礙、道路不暢、貿易不通,有悖于柴窯為后周世宗所建的本意。(3)配帶柴窯瓷器可御矢炮之傳說。這種可能是因為所燒瓷器多供應軍隊打仗之用,有的士兵缺盔甲,而常備的較薄的瓷器擋住過矢箭,越傳越神,演義而來,對于可以卻妖毒則不可信,只是說明當時人們對柴窯的重視而已。(4)窯址的傳說,有記載說柴窯在鄭州一帶,有說在鄭州以東開封以西的中牟縣有個柴窯村,因黃河泛濫淤積較深,迄今未發現窯址。不排除當初先在此地選址建窯的可能,因其地理離京都較近,但其土質較差,接受窯工建議,往南遷移,定在柴城符合情理,即便于軍需,便于管理,又有燒瓷的條件。柴城距鄭州140公里,距汴京120公里,在地理上不是太遠,交通又方便,當時柴榮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先進,燒出的瓷器兼具各種風格,引領時代潮流,打破"南青北白"單調局面,令人耳目一新,瓷界爭相傳頌,人人爭而有之,可謂名震一時。這在北宋五大名窯形成之前,宋人首推柴窯為代表也在情理之中。(5)仿柴窯瓷器,《古玩指南》載,"柴器宋時仿者甚多,如汝窯之淡青、豆青、蝦青等色,皆仿柴器為之者,江西永和之吉州窯,亦多專仿柴器,東京之東窯,亦專以仿柴為主,此皆最著名者。若其他無重要之小窯,雜窯所仿之器,更不能屈數,其仿之佳者,在當時每足亂真。""天青一色,肇端北宋,蓋出自柴周之遺義也".宋時之所以仿者甚多,說明柴窯瓷器技術先進,風格多種,人們喜歡,在社會上有影響,有市場,值得推崇效仿。近年在河南各地窯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中先后在禹縣、新安和臨汝等地均發現有胎薄質細、青中泛白、白里泛青的影青、青色淡雅花紋可以內外映見,其特點極似柴瓷風格,有人提出,這種青釉瓷有可能是直接繼承柴窯的工藝發展而成,估計在五代柴窯時難以燒出這種內外可以映見花紋的產品,在柴城亦發現有多種色澤的青釉瓷片,有極似汝瓷的細小瓷片,有薄而劃花,類耀窯而不透明的青瓷碗片,至于他們之間的承接關系,歷史與繼承淵源關系,有待于進一步考證。(6)找窯址的傳說。民間世傳后周時宰相魏仁甫受柴世宗所托,燒造瓷器,《五代史》也曾載下詔造祭器,在鄭州東中牟一帶設窯燒數次而不成,后在新鄭皇陵附近發現可燒瓷之土,且傳說這種土是女媧造人用之土,而女媧所建之都城--司都崗正在西華縣境內,所描述之瓷土很像柴城一帶之黃膠泥特征,這與傳說接受越窯窯工建議,往南遷移或用南方之土相吻合,這一切難道是巧合,有待于驗證。(7)白灣古寨,窯址南500米處的白灣村,現存有古寨城遺址,這里世代以打鐵為生,緊臨沙河,北靠柴城,是否為當年軍隊制造刀槍武器的鑄造處,有待進一步考證。(8)在柴城遺址發現有很多唐、宋、明、清及近代瓷器,說明人們在此地生活的連續性。(9)柴灣村,與柴城,白灣隔河相望,有古渡口,現村內居住有姓柴人家200多人,據村民介紹沿南北線;臨古官道均有姓柴人家,與柴世宗是何關系,有待考證。(10)江淮用兵傳說,在柴城一帶,民間傳說為柴王江淮用兵所建,且柴榮三次親征均沿蔡河經陳州(現淮陽縣)由穎水到達江淮,從蔡口鎮沿沙河過水寨,周口鎮100多里即到柴城,水路交通便利。
四、結論
從發現的瓷片、城址、古井、窯址、灰坑等實物看,柴城有可能即為柴世宗所建之窯即柴窯,從發現的碗、盤、罐、等瓷片器物上,一直沒有發現有帶款識的、刻劃少見,題字不見,符合當時唐末五代南青北白、款識不多的實際情況,從瓷胎的質量看,黃土瓷胎的碗占多數,但也有含沙,胎質白、灰白的都有,這種瓷土不像本地所產,疑為從魯山、郟縣、寶豐等地運來的瓷土、釉藥和坯。資料顯示,唐代郟縣的黃道窯具備燒多種瓷器的技術,以上這幾個地方均在后周的管轄范圍之內,易于調動人力、物力。從發現的碗的瓷片看,其中不少是中晚唐、五代的風格,如平底、壁形底、凸唇,亦有從凸唇向無唇口過度風格的,有"白覆輪",留有中晚唐的遺風。
柴窯瓷器不光是指四種特征俱全的,12字特征是指柴窯的最高水平,這樣的只占一少部分,屬于精品,更多的則是燒制的大批供應士兵的平常瓷器,即粗瓷、大眾瓷,有的僅具備一種特征,記載還有一種不上釉者,也發現有樣品,可謂款式很多,至于細紋有的有,有的沒有,顏色多樣,風格齊全,總之,是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局,令人耳目一新,對從唐到宋起到承上啟下作用。
短暫的朝代,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閃即逝,它不像燒了二十年的北宋汝官窯,有強大的國力,但從后周建立的十年中(951--960),周世宗執政五年零六個月,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他順應時代潮流,發動戰爭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也是集中了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鼎力燒造瓷器,與宋徽宗不同的是,他不是為達官貴人,皇宮欣賞,而是為了戰爭,軍需。從這點意義上可以說,柴城柴窯是五代后周柴世宗的御窯、官窯、軍窯,因流入民間的有限,又加之量小、時間短、胎薄、易碎、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所以難找,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又因為承上啟下集中了當時中原制瓷能工巧匠,技術交流,結束后工匠和技術流向全國,風格各異,全面開花,各種技藝在適合它的地方扎根結果,從而烘托和孕育出了幾大窯系。柴窯在中國的陶瓷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光芒,但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的它,實在令人難以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陳橋兵變,改朝換代的現實,到宋代各大名窯林立,幾大窯系的形成,其他窯的崛起,它的亮點也很快被其他眾多光芒四射的更加亮麗的色彩所掩蓋,但陶瓷界忘不了它,所以留下了后人的贊賞和追捧,但千年來人們對此可望,可想而不可及,直至今日柴窯的發現和探討才讓他又回到了現實。這個柴窯也不是陽春白雪,高不可攀,不是太過于神秘,它也是在當時技術有限的條件下同時生產精品和大眾化用品的,富有典型的五代時代特征。時至今日,完整的柴窯瓷器最難尋覓,只發現了一些碎小瓷片。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考古的發掘,有朝一日會完全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盼望著有識之士,專家學者的探討和發現,最終能全面揭開這個歷史之謎,還全國陶瓷愛好者一個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