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時期的碗足,均為釉底,挖足過肩,足根豎直,修足較細,足根細圓,足墻較厚。弘治時期碗的圈足不及成化規整,圈足變淺,足墻變薄,足根向內略斜,碗心向下塌。成化以前的碗口沿幾乎都是向外微撇的,弘治時外撇程度更明顯,有的幾乎成折沿狀。正德時期的碗,圈足更淺,足墻更薄,足根細圓,足根內斜,碗心下塌程度更大。此時還流行一種口沿內斂的碗。嘉靖萬歷時期碗的形狀變小,圈足普遍較淺,足根既有內斜的,也有近直的,多見跳刀痕,有的有粘砂現象,碗的內底心多向上鼓起,有的學者稱為“饅頭底”。天啟、崇禎時期的碗,多為淺圈足,有釉底也有砂底,有粘砂現象,多見跳刀痕、旋胎痕。崇禎時流行玉璧形碗底。
2.青料
明代民窯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雖然多為國產料,但各個時期的青料在青花發色等特點方面也有明顯的變化。每一種青花料的使用時代跨度較長,雖然不如花紋、繪法、造型等特征隨時代變化那樣及時,但對于判斷大的時代范圍卻是非常有效的。明代民窯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從洪武到空白期均為國產料,但各個時期的呈色特征差別卻是比較大的。洪武青花發色灰暗,少數呈褐色,青花濃處有鐵銹斑。永樂、宣德青花,發色略艷麗,基調為灰藍色,有鐵銹斑,總體上宣德時的發色更藍些??瞻灼诘那嗷òl色,前期為藍中偏黑,有鐵銹斑,暈散情況較常見;后期發色淺淡的較多,呈色穩定,鐵銹斑和暈散減少。成化時期使用平等青,呈色淡雅平穩,總體比較鮮艷,少鐵銹斑,青料濃處顏色略深。弘治至正德早期,也是用平等青,發色清淡,有的為暗灰色,有暈散現象,缺乏成化時的典雅感。正德后期、嘉靖、隆慶和萬歷早期,使用回青料,發色藍中泛紫或略灰。萬歷后期、天啟、崇禎時期使用的青料,以石子青為主,呈色青淡,多為青灰色,少數器物使用回青料。崇禎時期有部分器物如花觚、筆筒、罐、瓶等,青花發色青翠艷麗,混水濃淡分明。
3.紋飾、繪法
在明代民窯青花瓷上,各個時期均有常見的紋飾題材,有的紋飾特征是某一時期所特有的,屬于典型紋飾,有的紋飾雖然延續幾個朝代,但形態特征與布局特點已經發生變化。同時,從明代早期到晚期,青花紋飾的繪畫方法也有顯著變化,這也是分期斷代的依據。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紋飾的畫法,以一筆點劃為主,多為實筆;空白期的紋飾也是以實筆畫為主,開始出現渲染畫法。成化、弘治和正德早期的繪畫技法為渲染勾勒,筆觸較細。正德后期、嘉靖、萬歷至明末,采用的繪畫方法多為單線平涂,先勾勒出紋飾的大致形狀,再用大筆涂抹填色。崇禎時又較多使用實筆畫法。
4.胎、釉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因時代不同也有相應的變化。洪武、永樂時的胎質較粗,瓷化程度不夠,略顯疏松,胎色灰白。宣德時的胎較精細,胎色較白??瞻灼诘奶ベ|粗,胎色偏灰。成化時的胎質精細,胎色潔白。弘治時的胎略粗。正德到明末,胎質均較細,胎色潔白。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釉,總體以青灰色釉為主,又因各個時期釉質的優劣、肥潤與厚薄不同,釉色偏青或偏白。洪武時期的釉,有卵白、青白、灰青等色,釉層普遍較單薄。永樂時期的釉,多為青灰色,部分釉層肥潤的呈青白色。空白期的釉多為青灰色,釉層薄,后期出現釉層肥潤的青白色釉。成化時期的釉多為青白色,釉層肥潤。弘治至正德早期的釉多為青灰色,釉層較單薄。正德后期、嘉靖、萬歷時期的釉色多為青白色,釉層肥潤。天啟、崇禎時期的釉,單薄的呈青灰色,肥潤的呈青白色。
5.款識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識,從空白期開始出現,在成化以前帶紀年款識的民窯青花瓷器數量極少。正統時期民窯青花瓷上的紀年款,目前發現的有“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青花寫款,“正統二年”墨書款等。景泰朝目前未見有帶紀年款的青花瓷器。天順時期的民窯青花紀年款有山西省博物館藏“天順三年大同馬氏造”款青花回紋爐、故宮博物院藏的“天順年”款爐,此外民間近年還發現有“天順年造”款的青花盤標本(是否為本朝款,需進一步研究)。成化時期的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識有“大明成化年造”六字雙行款,傳世數量較多,還有“甲辰年造”(成化二十年,1484年)款。弘治時期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識,有無錫弘治九年紀年墓出土的青花松鶴紋碗,底有“壬子年造”款(弘治五年,即1492年),以及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的弘治九年銘文青花象耳瓶。北京毛家灣瓷器坑出土有“大明丁巳年制”(弘治十年,1497年)六字雙行款。
正德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一種為“正德年制”四字款,外圍雙圈或無圈欄;另一種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外無圈欄。嘉靖時期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有“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碗,以及常見的“大明嘉靖年制”款,也有少數為“大明嘉靖年造”款。隆慶時期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有“大明隆慶年制”、“隆慶年制”、“隆慶年造”等,“隆”字中的“生”有的寫作“正”。
萬歷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多為“大明萬歷年制”或“大明萬歷年造”六字款,也有的為“萬歷年造”四字款。天啟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識,一般以干支紀年款的形式出現,在香爐、凈水碗、花觚等器物上常見,如“皇明天啟丙寅歲吉旦立”碗、“天啟五年吳各冬”爐、“天啟元年米石隱造”花觚等。此外也發現有“大名天啟年造”六字雙行行書款。崇禎時期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除少數為“大明崇禎年制”、“崇禎年制”外,多用干支年號款,如“己卯科置”(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丙子科置”(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等。
需要說明的是,明代晚期的民窯青花瓷,除用本朝款外,還常見書寫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前朝款識的偽托款,在進行斷代研究時,需要依據器物的造型、紋飾、畫法和青花料等特征,進行仔細甄別。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斷代研究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以上提出的各種標準,僅是從方法論層面進行探討??茖W的斷代標尺或分期圖譜的建立,還需要進行細致而系統的類型學基礎研究。
關于民窯瓷器的斷代,有人認為:“宜粗不宜細,還是應當堅持有個大致年代就可以了?!没实勰晏柦o民窯瓷器斷代,只是古玩商為了做成生意,忽悠客戶的一種手段。標以年號,即顯得自己有學問,又似乎與官窯靠得更近了。它既不科學,也不真實(參見:毛曉滬(新浪網博客):《關于明清民窯器的斷代問題》)?!边@樣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明清時期的民窯青花瓷由于多數均不署紀年款識,客觀上給研究和斷代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民窯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青料、畫法等特征的演變,是一個漸變過程,不會因為皇帝年號的變更而突然變化,因而難以做到像官窯瓷器那樣絕對精確,適宜采用相對寬泛的斷代標準。但是,民窯青花瓷的發展演變是有其內在規律的,隨著考古發掘的紀年墓葬出土瓷器的增多,以及發現的帶紀年款識的器物增多,同時參照有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特征,民窯青花瓷器的斷代標尺正在逐漸建立起來。在現有的研究資料和學術研究條件下,將民窯青花瓷器的年代相對精確地斷某一朝代或某一朝代前后,已是可以做到的。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