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鑒定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舉棋不定的情況,說它是贗品吧,似乎證據不足,說它是真品吧,又多少有些可疑,行內通常稱此為“不開門”。這也就是說,雖然沒有明顯證據證明它是現代仿品,但也存在一些疑點。比如有的器物的釉面上有明顯人工打磨痕跡,讓人看上去十分不爽。如果僅此一點,再沒有其他輔助證據,就不能馬上判定它是現代仿品。盡管人工打磨器物表面是最常見的作舊方法,但也不是所有存在人工打磨痕者一定就是現代仿品。因為舊時在沒有專用清潔劑的年代,人們有用爐灰清理器物上油垢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使釉面出現劃痕性損傷,所以我們就不能一見到有規則的人工劃痕就斷定是人工作舊。有經驗的前輩曾告訴筆者,凡遇到此類情況都不要急于發表意見,最好放一放,有條件的話可將東西先留下,待時間充裕時再作仔細觀察和分析,更何況現代的鑒定手段又不局限于傳統眼學鑒定,還有多種科技手段,最后總會得出一個客觀正確的結論。
2008年春,我隨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欄目組去云南大理錄制“民間尋寶”節目。其中有一位藏家拿來一只從某拍賣行買來的“大清咸豐年制”款青花賞瓶(如圖),如果東西對的話為典型官窯器。筆者發現在該瓶的口沿部位,有一處黃豆大小的弧形窯裂。它說明該瓶在入窯前口沿被碰壞修補過。一般來講,官窯器不應當存在這種明顯瑕疵,在出場前就應當被撿出銷毀。但是我們知道,咸豐朝1850-1861年,正是中國歷史的動亂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捻軍、天地會的反叛,湘軍由此而起,厘金隨之而生,英國與法國組織聯軍,再次入侵中國,俄國趁火打劫,不平等條約一一簽訂。在這多事之秋,官窯生產也必然受到影響,像這種有瑕疵的產品流出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又由于當時鑒定條件所限,在當場不可能再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筆者斷然做出存疑的結論,并沒有當場否定。這也是對藏家負責的做法。
一般來講,提出存疑有兩種情況。一種就向前面所說,確實沒有把握。另一種是礙于面子,或其原因不好當面挑明。在收藏界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說某某東西“不開門”。行外者會真以為對方對這件東西沒看透或沒把握,其實錯了。鑒定者是在給對方留面子,他不愿意直接點破。行內人一聽這話就會立刻明白,對方認為是贗品。筆者希望見到的是前面一種情況,而非后一種情況,實事求是應當是為人之本。多數人都希望專家能直言不諱,但下結論還是謹慎為好,個別時候,沒弄明白允許存疑。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并不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