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是瓷器正式出現時期,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過度。典型器物是吳永安三年青釉壇,壇身刻有“永安三年.....”等二十四個字,這是有絕對年代可考的一件青瓷。
西晉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又有進步,這時窯溫已達1050度左右。
隋代歷史較短,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中,不過是暫短的,但在白瓷發展中,卻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隋瓷特點是,胎土細膩、潔白,坯胎堅硬、釉潤,白色有時微微閃黃,帶一點乳白色,器型平底折邊,邊的外緣凸起一條邊沿,平底處無釉,腹部凸起弦紋。隋代自瓷的燒制,已具備一定水平,白瓷的燒造成功,在我國陶瓷史上有著重大價值,給后來的彩繪瓷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唐代的國勢強盛,文化發達,是我國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各地出現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瓷窯。這一時期青瓷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自強大量生產。北方的河北邢窯與南方的浙江越窯的青瓷,同時著稱于世。有“南青”、“北白”之說。代表青瓷發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窯青瓷,代表白瓷發展成就的是北方的邢窯白瓷。
青瓷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邢窯瓷器,質地堅硬,制作精致,潔白如雪。邢窯白瓷較之隋代白瓷又前進了一步,改變了以青瓷為主導的發展方向。在邢窯的白瓷影響下,北方又出現了另一個燒造白瓷的定窯。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與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從此并駕齊驅。唐代著名瓷窯以燒造白瓷為主。民窯則燒制黑釉、黃釉、褐釉、醬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間的鮮明特色。漢代的低溫釉陶發展到唐代出現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俑,不倫是形象的刻劃,還是釉色點染,都體現出唐代陶塑藝術的高度水平。其人物形態逼真,姿式優美。馬和駱駝的造型,也都恰到好處。
到宋代,我國瓷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過程,已經成熟起來,它已進入了歷史的最高峰。這一時期官窯輩出,民窯很多,較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鈞等名窯。
宋代瓷器顏色,大都單色釉,有白色、蘭灰色、鮮紅色、暗紫色、綠色、褐色及各種窯變色。裝飾方面有:劃宅、繡花、印花、錐花、堆花、暗花、法花、嵌花等。劃花——用刀刻成凹雕花紋。
繡花——用針刺成的花紋。
印花——用板印成的花紋。
花——用錐鑿成的花紋。
堆花——用筆蘸泥堆成的花紋。
暗花——平雕用刀刻去一層,使花紋之處,視之無花,但迎光可以看見花紋。
法花——即凸堆成的花紋。
嵌花一一把刻好的花紋嵌入其中。
此外,還有兩面彩,在器物之內外施以同樣的花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與宋王朝同時并存的,在北方及東北地區有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的遼、金王朝。遼代陶瓷吸收了唐宋文化工藝的特點,在陶瓷器造型與裝飾上,有模仿唐三彩或宋定窯、磁州窯的作風,
同時也具有其明顯的民族特征。金代陶瓷基本上沿襲北宋舊制,并有所創新和發展。
遼代瓷器種類很多,器物造型表現出強特的民族風格,如雞冠壺、雞腿瓶、鳳首瓶、遼三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