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和縣南勝、五寨窯的單色釉瓷與華安、南靖的東溪窯的單色釉瓷,進行對比分析有明顯的區別:
(一)在造型及胎釉方面
1、在造型上:平和窯單色釉瓷型制少,以盤、碗、碟、爐、罐較為多見。而東溪窯品種豐富多樣,型制變化大,且器物大小變化大,以小件器物為多。平和窯的單色釉瓷在器物的圈足內底有旋削痕或小件器物有乳突狀現象,圈足往內斜收或斜切,圈足較低,多見砂足現象;而東溪窯多為玉璧足,圈足制作規整,足心平整,少見砂足現象。平和窯少見人物、動物雕像,而東溪窯的人物、動物雕像卻品種多樣。
2、在胎質上:平和南勝、五寨的單色釉瓷的胎質一般比較致密,燒結度好,胎體多數呈灰白色,也有少數胎體較為潔白,有少量肉眼可以看見的氣孔,胎體也較厚;東溪窯的單色釉瓷的胎質細膩堅致,胎色潔白,但青釉瓷多為灰胎。多數胎體較薄,整體來說要比平和窯精細,但也有少數例外,如平和窯的大件青瓷香爐的胎體要比華安東溪窯的青瓷香爐的胎體要薄些。
3、在施釉上:平和窯的單色釉瓷的釉層較薄,釉面瑩亮,透明度均較高,沒有氣泡,少量有細小氣泡;而東溪窯的釉層要比平和窯厚,釉色滋潤,釉面多數開細小冰裂紋,釉厚處晶瑩潤澤,但有的透明度較弱,有的釉里的氣泡要比平和窯顯得更大且多而密集。
(二)在裝飾手法上
平和窯的單色釉主要采用刻劃花,紋飾隨意,不拘一格,往往由窯工的熟練程度或神來之筆自由發揮,體現出自由、灑脫、生趣盎然的藝術效果;而東溪窯有印花、刻劃花及工藝水平極高的貼塑手法。器形小的瓷器主要以印花為主,器形大的如罐、樽、瓶、爐的裝飾手法則采用在刻劃花的基礎上加貼花草山石、動物紋飾或加貼鋪首,使之內涵更加豐富,有的器物貼塑的鋪首一同施釉,有的器物施釉而貼塑不施釉。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動物雕像的雕刻更顯高超藝術水平。刻劃花工藝水平相對而言也比平和的南勝窯、五寨窯的單色釉瓷器的刻劃工藝要精巧一些。
(三)燒造年代
從平和的南勝、五寨窯采集的標本及征集的傳世品看,其單色釉瓷器的始燒年代大約在明早期,興于嘉靖、萬歷,衰于明末清初;而東溪窯的單色釉從其各個窯口采集的標本的造形、胎質、釉色分析,有明晚期,但多數體現出清早期的產品特征,而且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民國時期燒制單色釉的窯爐遺跡,說明延燒時間較長,但確切年代有待于對窯址進一步調查與科學發掘。
四、明清時期漳州單色釉瓷的主要成就
(一)白釉米色瓷
1、人物塑像方面
米色白釉人物雕像多為觀音、如來佛、彌勒佛、釋迦、財神爺等。佛像造型多清麗秀雅,面部刻劃端莊慈祥,形象豐腴和藹可親,衣飾褶紋飄逸自如,自然流暢,常見的彌勒佛多斜坐式,面容豐圓,多開口大笑,兩耳垂肩,袒腹踞坐,形神兼備,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征,盡顯漳州制瓷藝人的精湛藝術。
2、大型琢器
型制多樣,通常多采用堆貼、貼塑、模印、刻劃花等裝飾手法,有鋪首、蓮瓣、回紋、弦紋、牡丹、如意云頭、篦梳紋等。特別是對仿銅做法的吸收和借鑒,造型大方、流暢,相關部位的裝飾與釉色和諧統一,顯出高古又雋秀的典雅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