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窯卵白釉瓷問題
官窯概念看去似較清楚,如明清官窯(實指宮廷用瓷),但又不甚明了。人們常把明以前器物上有“官”字或有官府款者都視之為官窯,這樣容易造成標準的混亂。筆者意見,官窯瓷應該有一個統一概念,官窯的范疇定得不宜太寬,筆者曾收集到景德鎮產“官用供器”款元釉里紅瓷片一枚,但瓷質粗糙,據說可能是最低級的燒陶“官”,供窯神所用之器,難道這種器物也能稱“官窯器”嗎?所以還是像明清瓷的標準那樣,朝廷專用窯場生產的御用瓷才能稱為“官窯瓷”。
如按上述標準,目前在元卵白釉瓷中尚難確定那里是卵白釉瓷官窯窯場,那些是卵白釉官窯瓷器。元卵白釉“太禧”款盤為元內廷太禧宗禋院祭器,應是官窯器,但尚不知景德鎮何處窯口所燒。其他署款均為元政府機構或個人定燒之物,尚難稱為真正意義的官窯器(包括樞府款器),“五爪龍”紋飾者有可能是宮廷用具,但從高安窖藏、青浦任氏墓、杭州儲運公司窖藏來看,不排除消退時有時尚未有“臣民不得用雙角五爪龍”紋飾的規定,或對皇帝的禁令貫徹不力,因而有可能仍屬民用瓷。據觀察“五爪龍”器較同類大小的器物未必精細,說明使用者身份無多大區別。就筆者所見器物,如任氏墓高足杯,筆者收藏之高足杯殘器,前者五爪龍,后者四爪龍,從釉色、胎體厚薄看,似乎后者還優于前者。但是上述“太禧”款盤和《元史》祭器篇有“中統以來,雜金宋祭器而用之,至始初,始造新器于浙江行省,其舊器悉置幾閣”的記載(浮梁州隸屬江浙行省),可知元廷在景德鎮設官窯燒祭器是可能的。筆者曾采集到卵白釉瓷大碗殘底一枚,其工藝之規整在同類瓷中歷來罕見。外壁下為劃花仰蓮紋,內壁為印花龍紋(龍爪不全,但能看出為五爪型),令人驚奇的是其內底有流暢的劃花大風帶如意紋。此紋飾在教材中列為洪武瓷特征,該器的整體紋飾與上博展示的永樂甜白釉大碗紋飾如出一轍。筆者尚收藏有相同的永樂碗底殘片標本,相同紋飾的永樂釉里紅碗底殘片標本,只是元器另有自己的特征,如碗底厚實,外底面有旋紋,底足外端整齊地斜削一周,足根有火石紅斑及少量砂粒。其底足厚達1厘米之多,底徑達9厘米,恰為筆者所藏元卵白釉飛鳳紋大碗底的兩倍。其碗壁與鳳紋碗相似,估計口徑達35厘米以上。且釉色潤亮勻凈,胎白堅密。如此之大的碗具(像飛碗一樣呈淺平斜坡狀)及其造型特點當為祭器無疑。因永樂官窯甜白,釉里紅器在紋飾上、風格上都與其一脈相承,該大碗應與明早期官窯同一窯場或同類窯場,為官窯卵白釉瓷的可能性很大。上述飛鳳紋大碗制作亦十分精良,當為同一窯場之產品。筆者由此揣測景德鎮一定有元官窯窯場,而且與明官窯窯址相近或一處,明官窯就是在元官窯窯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景德鎮的古窯址發掘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元官窯窯址的面紗終將被揭開。
四、元卵白釉瓷與元青花瓷、紅釉瓷、彩瓷
元卵白釉瓷由于色白而勻,器外多無紋飾,猶如白紙一張,故適宜“作畫”,為青花、色釉、五彩提供了“用武”之地,促進了我國青花瓷、色釉瓷的發展和五彩瓷的出現。
內蒙窖藏出土的“青花龍紋高足杯”,鮮艷的青花色調和勇猛的行龍,令人驚嘆,而更令筆者注意的是內壁的卵白釉印花龍紋。筆者見到的是櫥內的展品,無法仔細觀察。恰巧不久收集到了完全相同質量和造型的瓷片標本,經不斷觀察,把玩,確為高質量的卵白釉無疑。前述“憲臺臺×”青花瓷片,其內底亦為卵白釉印花紋飾。英·哈里加納所著《東方青花瓷器》(葉文程等譯)一書在第一章《青花瓷的起源》中認為:“高足杯也是屬于最早的一類青花瓷器”。并列舉了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所收藏的模印紋中刻有“玉”字的青花高足杯,那恰是筆者所收藏的前述“玉”款卵白釉高足杯之發展物。筆者尚收集到元紅釉高足杯瓷片標本,其外壁通體紅釉(色調已較成熟),內壁為卵白釉印花龍紋。耿寶昌先生曾在《中國文物報》介紹他到的卵白釉五彩戧金龍紋玉壺春瓶,為“夢寐以求”的元五色花、戧金器,但因特殊原因,卻“失之交臂”。筆者有幸在友人處見到有類似紋飾和制作工藝的五色戧金龍紋瓷片一方,其龍紋及云朵紋均立粉打底,龍身鱗紋戧金并繞以桔紅綬帶。云朵為白粉上填以殷紅、正藍、翠綠色,留出云朵的白色輪廓,呈層層疊疊,相互勾連之生動形態。龍紋及云朵均具有元代紋飾特征,唯底釉較一般卵白釉亮純。其色調像一泓平靜的春水,又像明凈淡青的晴空。畫面不大,約8厘米見方,但美不勝收,如為完整器物(可能為中型彩罐),將是何等的富麗堂皇。更可喜的是不久前上博斥巨瓷從香港購回了六件器物,據介紹也是在卵白釉上施以類似“立粉”工藝,實乃卵白釉瓷族中的奇珍!我贊成耿老的高見:“它的被發現將景德鎮燒成五彩瓷的歷史提前了約半個世紀之多,并首開琺瑯彩之先河。”
綜上所述,可見元卵白釉瓷所作之貢獻之大矣!值得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書特書,值得古陶瓷學術界認真加以研究。但這不是說元卵白釉瓷是元青花、紅釉瓷、彩瓷的惟一底釉之源,其他白釉瓷可能在某方面或早或遲也做出過貢獻。如早期的一部分民用元青花,民用紅綠彩瓷就不是以卵白釉為底制作的,成熟期至正型元青花器那微青色,細潤的底釉與鮮艷的進口藍料相結合把元青花瓷堆向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