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專家談:中國民間到底有無元青花






[日期:2012-09-05] 來源: 中國藝術報  作者:云菲 [字體: ]

中國民間到底有無元青花?

  ——對話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收藏家許明

  近來,“天下收藏事件”中,一件被砸元青花瓷器的真贗之辨,又令爭論激烈卻許久沒有結果的元青花話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一直以來,對于元青花的認定分成兩派,一派以文博業內人士為主,認為“全世界元青花只有近400件” ;另一派以民間收藏人士為主,則認為“現存元青花至少有15000件” 。中國民間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元青花?就此,本報記者特與國內民間收藏界在元青花領域頗具權威又備受爭議的人物——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收藏家許明進行了一次對話。

 

  全世界元青花只有400件?

 

  記者:國內關于元青花的主流看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只有近400件, 200多件在國外,國內只有100多件” ,您推翻了這一官方定律,依據是什么?

 

  許明:我知道這是文博界專家根據目前已知館藏統計出來的數字。但問題在于,這一論斷否定了廣大民間收藏家的收藏,也無視近十幾年來元青花在全國和世界各地上拍的事實。有位收藏家曾統計過,自1995年的近16年來,國內外拍賣公司共拍賣元青花566件,成交204件,其中國外拍賣公司以蘇富比(微博)、佳士得(微博)為主,拍賣88件,成交37件,你總不能說這么多拍賣公司都在賣假貨吧?

 

  民間藏元青花 

 

  另外,有兩個基本事實不能忽視:一是元青花當時是作為日用品使用的,裝酒盛飯,只有少數是陳設器,據史載,當年有窯口300多個,元代存世近百年,每年都在生產,就算半個世紀的產量也不得了;另外一個是中國自古有厚葬習俗,加之地下窖藏也很豐富,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大開發,鐵路、公路、礦業工程還有盜墓行為,各種途徑都能造成元青花的出土。

 

  記者:應該說,元青花真正讓社會熟識源于2005年“鬼谷下山”元代青花瓷罐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上以2 . 3億元人民幣成交,此后關于民間發現元青花的消息不斷涌現,更有人說自己“手捧重器想要捐贈” 。據您所知,民間收藏元青花的現狀究竟如何?

 

  許明:民間元青花至少有15000件,這還是保守說法,只多不少。據我所知,很多收藏家都有元青花,不是一兩家,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福州、昆明,天南海北,而且有的東西是很好的。因此,這是我經過統計后得出的結論。

 

  元青花很難辨識?

 

  記者:聽說您從事收藏以來買的第一件假貨就是“元青花” ,其中一件“元青花釉里紅玉壺春瓶”至今保存留作紀念。“吃藥”交學費是很多收藏愛好者必不可少的經歷,民間收藏家手中的這些元青花就都能肯定是真品嗎?

 

  許明:剛開始學習收藏時難免上當,但不可能10年、 20年都上當。這就涉及到元青花的鑒定問題。眾所周知,元青花制作的主流產品使用了西亞鈷料。我曾到伊朗考察,伊朗國家博物館(微博)的專家也證實了這一點。而在伊朗唯一的已經廢棄的古鈷礦現場得知,伊朗鈷礦是與鐵礦、銅礦等礦共生的伴生礦,其物理和化學結構是獨特的——高鐵低錳。其中有些微量元素比如氧化砷,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溫度達到600度以上就揮發了,但當其混入鈷料中,燒到1300度時卻還在。如果采用化工攪拌的配方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我們做過很多實驗,化驗一下就可以知道了。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鑒定出一批使用了這種高鐵低錳鈷料的元青花,而利用進口鈷料制作的元青花是元代青花瓷生產的大宗。

 

  記者:文物鑒定尤其是瓷器鑒定一向強調眼學,況且對于廣大收藏愛好者來說,實驗的手段不太容易操作,那又該如何區分真偽呢?

 

  許明:如何用眼學判斷青花器使用進口鈷料的問題是鑒定界的難題。在數次考察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難得機會中,我使用了高清晰數碼相機在距元青花釉面半厘米的距離拍攝到鈷料的微觀成像。這是極其寶貴的一手資料,我所拍攝的500多張照片也已經公開發表。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放大后的元青花鈷料呈現非常鮮明的規律性特點,特別是在肉眼不能辨別的極細微處。

 

  另外,目前的元青花仿品都是照著真品圖錄先打紙樣再手工描摹。古人從小使用毛筆,現代人都用硬筆,學幾年是學不像的。從畫面上看,真品會很流暢,仿品描摹走筆慢、澀,功力無法與古人相比,長線條尤拙。因此,只要認真研究過中國古人繪畫技巧以及使用毛筆的習慣,就比較容易區別出仿品來。

 

  景德鎮仿不出元青花?

 

  記者:但是,現在瓷器仿制“高招”很多,石灰泡、灰土埋、用硫醉,不是可以作舊嗎?

 

  許明:對于元青花而言,可以用土沁來判別新舊。從窯藏或墓葬出土的瓷器,其底部總會與土地接觸,這樣,器物底部表面被土地中的各種化學物質侵蝕是必然的。用60倍以上的放大鏡觀察瓷器釉面,還可以發現釉面上有兩類明顯遭土沁的氣泡:在長年土沁條件下,釉面氣泡會有局部破損或者出窯時已有破損,累年的土沁在氣泡壁上形成累進的深淺不同層次的堆積層;而未破損的氣泡在地下累年受沁后,則有黃斑滲透現象。這些都是人工作偽無法做到的。人工作舊與自然作沁是不一樣的,有經驗的收藏家都能區別出來。

 

  記者:據說,自從元青花市場火爆以后,景德鎮有些工藝大師尤善仿元青花,標明仿品依然賣價不菲,難道景德鎮仿元青花也不“給力”嗎?

 

  許明:器型可以模仿,但是胎土沒有了!就像景德鎮南部撫州地區七里崗山區有一種特殊的高嶺土非常細膩,明中后期就沒有了。2001年至今,我數次去景德鎮與仿古名家交談,那些高手什么都敢仿,就是不敢說“仿像了元青花” ,因為他們燒不出“元青花的‘炸’來” 。景德鎮所出土的落馬橋、湖田窯的元青花瓷片和我在伊朗國家博物館館藏室內看到的元青花,無一例外都有“炸”的特征,也就是釉下青花呈現暈散樣。在中國陶瓷史上,除明代永宣青花器上有類似特征外,其他朝代的青花瓷都沒有相同的征貌。而現代仿品使用的都是合成料,熟悉真品的人是可以辨識的。所以說,景德鎮是仿不出元青花來的,我們不要神化仿品。

 

  有人在制造元青花不可認識的神話?

 

  記者:對于您的這些觀點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有人說您動搖了原本極為權威的傳統文博系統的鑒定體系,也有人說您誤導了當代元青花的學術研究,對此您怎么看?

 

  許明:在中國文化史、文物史上,只有極少數器物的真偽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還無法弄清楚,元青花就是其中一例。但我要說,中國民間有元青花!雖然現在有些文博專家已經心平氣和地與民間收藏家一道去探討了,但是民間收藏的元代瓷器在鑒定上依然受到了文博界主流的否決。如果這些藏品是真的,那么,目前這種局面就已然破壞了國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傳承。現在的形勢是,由于官方的不認可,海關也就不認可,元青花在潘家園價位很低,大量流出國門。我到韓國訪問時了解到,每個禮拜都有中國古玩的集裝箱運來,其中就包括元青花,上面注明“中國制造” 。在韓國市場,元青花賣得比潘家園稍貴些,很多當地的收藏家都認識,搶著買。人家說,“你們自己不要,我們要,建博物館,搞拍賣,走市場” 。這是我們的祖宗的文化呀!文物外流很可怕,后果嚴重。

 

  民間藏元青花局部 

 

  記者:在您看來,面對這場元青花真偽的曠日之爭,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許明:其實,元青花的真假是可以區分的。元青花的認定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為什么搞不明白呢?科技手段很難實現嗎?誰,又為什么在締造元青花不可認識的神話?我想其中的原因有3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都認為元青花十分稀少,導致價格很高,早期鑒定都說這是全世界的第幾件,幾千萬元拍賣了,現在反悔,就會有高價購買者回來算賬;一些專家撰寫的文章、書稿都已成為公開言論,“人物題材的元青花只有8件” ,話都說出去了,再改口有損聲譽;關系買賣利益,也不能講,個別專家自己就從文物販子手里買元青花,或是讓弟子、親戚開店從國內市場大量收購,還有的在浙江、福建、江西購買后運到香港做生意。現在有爭議,不是應該調查研究和學術討論嗎?展出、對照、舉證、評判、辯論、機檢,都可以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這涉及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啊!因此,我堅決主張要有個爭議的平臺,而不是一錘子砸死。今年11月,我們將舉辦國際性的民間元青花研討會,并發出邀請,希望不同觀點的專家都來講一講,看一看實物。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