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1630—1640年代早期伊萬里染付椿蝶紋皿

圖2 1620—1640年吹墨兔東屋紋皿

圖3 明嘉靖青花兔紋盤
青花瓷發端于中國唐代,元代成熟后大量外銷,引起世界轟動。日本貴族和武士仰慕之余,責令六古窯中唯一能生產釉陶的瀨戶窯仿制。但由于尚未掌握中國的制瓷真諦,屢試不果。雖然兩國“一衣帶水”,但在那個交通相對不發達的時代,要直接從中國輸入先進的造瓷技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朝鮮半島與中國國土相連,是最早掌握中國制瓷技術的亞洲國家,半島最南端與日本九州僅200公里左右的距離,可謂一條間接獲取中國高新技術的捷徑。十六世紀末,日本武將豐臣秀吉以借道朝鮮遠征中國被朝鮮李王拒絕為由,于1592年(文祿元年)率九個軍團計十五萬八千人出兵朝鮮,發動了一場“陶瓷戰爭”,掠回大批陶工,并在以九州為中心的唐津、上野、高取、薩摩、萩等處建造窯場,以期改變日本有陶無瓷的窘境。
1616年,朝鮮陶工李參平終于在九州滋賀縣有田町的泉山發現了白瓷礦,為日本燒制出第一批青花瓷。因裝飾效果如同藍印花布,故取名“染付”。雖然所用的青料呈色不夠亮麗,但經過初代陶工酒井田柿右衛門精心調配出另類的米湯色白地,有效降低了紋飾與坯地之間的對比度,不僅掩飾了技術上的缺陷,反而營造出一種溫潤氛圍,其恬淡閑適的優雅情趣與日本人崇尚的淡泊心境極為契合,以至立刻風靡全國。這就是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早期伊萬里染付”(圖1)。
最初的伊萬里青花紋飾制作工藝是借用中國明代(1368—1644)流傳下來最古老、最簡易的“吹墨法”。即先將剪好的紋樣放在坯體上,然后從上方用吹管噴灑青料以得到剪紙般的陰紋圖案,最后用筆略加修飾點綴而成。代表作品有“吹墨月兔紋”,跳躍中回頭觀望的玉兔形態和明嘉靖的青花兔紋極其相似,而構圖盡可能地被簡化(圖2、3)。其他山水紋也好植物紋也好,雖然均以中國青花為參照系,但大多筆調粗放,畫法寫意,構圖疏朗,點到即止。對于當時青料匱乏、瓷繪技巧尚且稚嫩的日本瓷業,與其說這種過分簡約的手法出于畫工們的無奈,毋寧說不愧為一項順應逆境的聰明之舉。
這個時期歐洲對中國青花瓷需求達到高峰,景德鎮出口貿易興旺發達,訂單應接不暇,以致官窯難以消化,必須動員民窯合力完成。一艘艘遠洋貨輪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把貴如黃金的中國青花瓷器運往歐洲。1602年,葡萄牙圣地亞哥號商船滿載萬歷窯大小瓷盤42箱于運輸途中被西班牙掠走;兩年后,西班牙又從一艘葡萄牙卡蒂尼娜號商船截獲60噸萬歷窯燒制的青花瓷。世界對中國青花瓷的渴求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