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4 1680年仿萬歷風格的芙蓉手古伊萬里大盤
十七世紀中期,中國戰禍連年。陜西米脂人李自成舉兵,1644年3月崇禎帝自縊,明亡。4月北方女真人清王朝多爾袞乘亂南下,與明總兵吳三桂合謀,奪得政權。值此兵荒馬亂之際,以官窯為支撐的景德鎮瓷業自然受到牽連,生產一蹶不振。主營中國青花瓷器轉口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貨源告急。日本抓住這一商機,竭盡全力仿制中國產品,移宮換羽,擴大出口。最具代表性的是模仿中國明晚期外銷瓷中最為搶手的分格開光青花瓷盤,大獲成功。這種紋飾構成很像盛開的荷花,故被日本人稱為“芙蓉手”(圖4)。更有甚者,竟然在伊萬里青花產品上題寫“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等年號款和“富貴長春”等吉祥款,魚目混珠,令西方人難辨真偽。日本陶瓷學家曾經斷言,被稱為有田燒代表的“柿右衛門”染付,簡直就是景德鎮青花瓷的翻版。據說因此日本每年能獲得歐洲10萬件訂單。
中日兩國有很多相同的習性。中國傳統的圖案同樣受到日本人喜愛。這一特點在青花紋飾上也有所體現。諸如龍鳳呈祥、喜鵲登梅、牡丹富貴、松鶴延年、兔守桂樹、魚躍龍門、三羊開泰、燕飛春來、虎嘯山林、蝶戲花叢、寒江獨釣、竹林品茗、壽星送桃、天馬行空等題材,兩國常有使用,但表現手法上存在細微差別。比如日本青花山水紋,構圖比較隨意,不太講究開合,皴法也很單一;所繪遠山大多相互獨立,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島嶼;特別是喜歡用中國青花少見的水波紋、魚網紋和旋渦紋,不經意中流露出一個島國異樣的文化內涵。只要仔細觀察,總能從中嗅出些許“夷”味(圖5、6)。

圖5 亀山焼(約1860年)山水文大皿

圖6 波佐見窯古染付網文煎茶壺
出于商業利益亦步亦趨的模仿行為不但為日本贏得了財富,而且還起到催熟日本制瓷技術的意外效果。進入十八世紀,日本青花在仿制大潮中逐漸成長,紋樣日趨復雜。取自中國傳統圖案之一的纏枝卷草紋青花瓷品異峰突起,令人耳目一新。這種被日本人稱作“唐草紋”的以藤蔓植物為原型的紋飾,一改過去大量留白的簡約灑脫格調,轉而崇尚精致華麗。其圓潤卷曲的紋飾縱橫纏繞,幾乎充滿整個器物,如錦似繡,賞心悅目(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