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其中可推知當時作者年齡的有:胡夔75歲、王少維56歲、李子商53歲、程門44歲、汪介眉28歲。可見他們的年齡差距很大,顯然是老中青三代人。
另外,根據程言為程門之子,以及俞子明作品的起止年限為同治十年至民國六年,汪章則是同治十一年至光緒三十一年,可知程言、俞子明、汪章三人與汪介眉一樣,應該同屬于青年一代。
第三,其中金品卿、汪介眉、程言、俞子明、汪章、程南山諸人的早期雅瓷,其書畫顯而易見的都尚未完全成熟,可見他們尚處于模仿學習階段。因此,他們此時可稱之為雅瓷學生。其中成績最好、進步最快的,唯獨金品卿一人。例如金品卿同治九年的墨彩四愛圖人物方瓶,他只是負責繪畫,而題詩及落款均由他人代筆。這件作品的書法與繪畫水平,有天壤之別,大概此時金品卿的書法并不好,所以連他本人的落款都由他人代勞。但是,金品卿真無愧是官窯中的魁首,經過三四年的雅瓷學習,我們再看他同治十三年的紅梅鏤空帽筒,可謂詩書畫印俱佳,不但是雅瓷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文人畫中的典范之作。可見幾年之間,就成績驚人(從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年,曾有四件作品署有“品卿金誥學畫”字樣)。
第四,其中唯有程門、胡夔二人見于縣志記載。可見其在晚清畫壇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皖南、景德鎮一帶,頗有名望;其他人,除了程門之子程言見于縣志記載以外,都名不見經傳。
胡夔,工畫山水、人物、花鳥及牛,安徽歙縣人。他是雅瓷中唯一輩分最高的新安著名畫家,直到晚年75歲才開始繪瓷,因而雅瓷作品并不多,流傳下來的也只有一件75歲的繪瓷作品。他的傳世作品多見于國畫,81歲和84歲時,還有國畫作品傳世。由他“畫于昌江官廨南窗之下”的繪瓷作品來看,可斷定他應是官窯當時特別延聘的文人畫家,主要為官窯培養雅瓷畫工。
程門,字雪笠,號笠道人,安徽黟縣人。他本是個“咸同時名噪大江南北”的新安畫家,曾游藝于江浙一帶,以才氣被張鳴柯賞識,寫進他著的《寒松閣談藝瑣錄》里。程門不僅“畫尤精妙絕倫”,還能詩詞,中年以后“又擅奇能為繪瓷”,從而名動京師,并且成為雅瓷的開創者和領袖人物。其瓷畫作品年限為同治四年至光緒十五年。程門的學生很多,如他的哲嗣程言、程盈,以及云舫、程萬年、汪友棠等人,影響所及,至為深遠,后來的汪友棠學生馬慶云、何明谷、錢仙槎、周筱松等,都是程門一派的傳人。在早期三大家中,程門的偽作也很多,而金、王二人的偽作卻十分罕見。由上可知,程門的名聲和影響遠遠大于王少維、金品卿二人。雖然金、王二人成就很大,但其影響甚至還不如后起之秀周友松、任煥章、汪友棠、仙槎等人。
第五,其中唯有金品卿、王少維可確定為真正的官窯畫師。金品卿,名誥,號新安樵者、黟山樵子,又號松巖外史,安徽黟縣人。工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其作品年限為同治九年至光緒十八年。金品卿為人博學多才,很得王鳳池(江西地方官員)的賞識。奇怪的是,金品卿是“御廠兩支筆”之首,也是早期雅瓷三大家之一,但《黟縣四志》記載了程門父子及汪友棠、何明谷等人的繪瓷事跡,卻沒有金品卿的任何記載。這大概是金品卿原本官窯畫師出身,并非真正的文人畫家的緣故吧?因為舊時文人在提倡文人畫方面,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在此背景下,民間藝人和官窯畫工,在舊時都是一種賤業,故而被社會輕視。因此,他們幾乎名不見經傳,盡管雅瓷是文人畫風格,名位仍舊卑微。
王少維,名廷佐,號畫餅書生,安徽涇縣人。工人物、山水、花鳥及猴。其作品年限為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十三年。王少維年輕時候,本是一個書生,后來進入官窯以繪瓷謀生,故號曰畫餅書生。由其作品中的“吳人”、“如皋”等印來看,可知他原籍是江蘇如皋。王少維與金品卿一樣,很得王鳳池的賞識,曾多次定制和品評他的雅瓷。今人(原御窯總辦后人)有王少維、金品卿為御窯兩支筆,并以金品卿為第一筆的傳說,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