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維參與雅瓷的創(chuàng)作比較晚,始于同治十二年,即從56歲開始,直到70歲為止。據(jù)此可知,王少維與文人畫家胡夔不同,胡夔是官窯聘請(qǐng)的雅瓷老師,而他卻不是,王少維加入雅瓷創(chuàng)作的原因,很可能是因?yàn)樗藭r(shí)年紀(jì)已高,已不太適宜繪制精致的官窯瓷器,所以才改繪雅瓷的。從這一角度來看,金品卿與王少維之間亦有分別。金品卿顯然是最先奉命參與雅瓷創(chuàng)作的,他有可能比王少維的年齡小不少,甚至也有比王少維、程門還要晚一輩的可能。從他們存世作品的數(shù)目上,似乎也可說明這一點(diǎn)。據(jù)筆者統(tǒng)計(jì),王少維存世作品大約有80件左右,金品卿大約170件,程門為310件左右。由此可見,也許是由于金品卿年齡小、精力強(qiáng),所以他的作品數(shù)量是王少維一倍。至于他比程門少了將近一倍,而是因?yàn)榻鹌非錇樨暣僧嫀煟援?dāng)以繪制官窯貢瓷為主,雅瓷的創(chuàng)作只不過是兼職而已。程門由于不是御用畫師,可以不受拘束地進(jìn)行書畫創(chuàng)作,加之程門中年以后又以繪制雅瓷為主,是專門的雅瓷畫家,所以其作品自然要比金品卿多得多。
第六,其中楊芝泉、蔭堂二人為地方官員。楊芝泉,又名春芳,有多件雅瓷作品傳世,但據(jù)筆者考證,他應(yīng)為雅瓷的定制者和持贈(zèng)人,并非雅瓷的作者(參見拙文《胡夔與芝泉瓷畫初探》,《陶瓷科學(xué)與藝術(shù)》2011年第6期)。蔭堂,又名楊培。有關(guān)他的雅瓷,僅見兩件:一件是他光緒十年定制的金品卿花鳥瓷板;另一件是同治十二年的鼻煙壺(真?zhèn)慰梢桑侠L墨彩蘭草及山水,題款寫“王者之香也。癸酉仲夏贈(zèng)丹臣五弟大人臺(tái)玩,兄蔭堂涂之。”此作書畫水平一般,尤其是書法筆力不足,不似官員之筆,況且底足也不自然。
第七,其中俞芝恬、黎碧珊、小柳、方作材、圣宇、玉堂作品最為罕見。俞芝恬作品,僅見一件墨彩《事事如意》水仙盆,款署“同治庚午(9年)花朝,芝恬手制于珠山旅次。”白文印:“之田”(見上海拍賣行有限公司2004年春季拍賣會(huì))。俞芝恬(1821——1861),原名培墩,“字芝恬,亦作芝田,金匱(今江蘇無錫)人。官樂平知縣。工詩、畫,尤喜填詞,有‘海棠紅得可人憐’句,人以俞海棠呼之,著《藝云詞》五卷。——《清朝書畫家筆錄》”黎碧珊,齋號(hào)黎云山房,其作品僅見一件同治十年的山水、花鳥方水盂。小柳作品,僅見一件同治十一年的四方溫酒壺。可惜的是外壺已失,內(nèi)壺也只見到兩面書法:一面是“忽來一陣催花雨,錦帶橋頭盡泊船”“一片冰心在玉壺”;另一是“壬申(同治11年)季冬上浣,小柳書”“□府老伯大人清賞,侄圃蓀敬贈(zèng)”。書法優(yōu)美暢達(dá),似應(yīng)出自書家之筆。方作材,又名黃峰、朗南,其作僅見同治十二年的行草提壺。他的書法,獨(dú)具面目,不同尋常,也是一位書法高手。圣宇,僅見一件同治十二年的人物帽筒,書畫俱佳,同樣是難得一見的雅瓷高手。玉堂作品,也僅見一件同治十二年的仕女茶杯。不同的是,雖然釉彩屬于早期的淺絳彩,但畫風(fēng)及底款“大清同治年制”,都源自典型的民窯同光彩。可見玉堂本是一個(gè)民窯畫工。
第八,其中程友石、張錫祜、卅六峰人出現(xiàn)較早。三人之中,尤以程友石、張錫祜二人之作,清幽雅致,頗有文人畫意趣。程友石,原名鋕,又名光鋕,安徽休寧人。其作品底款有:竹溪軒作、友石山房、玉茗山莊、醉月軒制、樂陶陶等。工山水、人物、花鳥,尤其喜畫墨彩蘭、竹及淺絳彩梅花。他的作品年限為同治八年至光緒十七年。俞子明、周友松、程南山及汪友棠的書法,都曾受其影響。如同治十三年和光緒二年,俞子明所作花鳥帽筒和人物瓷板,書法完全出自程友石而略顯筆力不足;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汪友棠所寫魏體行書,似有出藍(lán)之譽(yù)。由于程友石作品出現(xiàn)較早,不但作品雅韻天成,功力深厚,且影響較大,所以他可能是官窯禮聘兼授雅瓷的文人畫家。
張錫祜,能詩善書,工墨梅。他的作品,十分罕見,其作品僅見如下兩件:
(1)墨彩瓷板,上題:“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樓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滿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此為金農(nóng)畫梅詩)。時(shí)為同治己巳(同治8年)畫于景德鎮(zhèn),子和主人賞玩。”押有“幾生修到”“晉印”“子和”三印。(疑是張錫祜之作)
(2)墨彩瓷板,上題:“半窗明月影扶疏,客里情懷詩酒娛。他日有緣重到此,梅花再寫兩三株。同治甲戌(同治13年)秋日定占先生司馬大人囑畫并請(qǐng)兩正,弟張錫祜。”下押朱文印不辨,壓腳印為“幾生修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