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祜作品,從詩書畫印上看,與金品卿同治十三年所作墨梅蓋碗及紅梅帽筒,似乎具有一脈相傳的淵源關系。雖然二人的風格有所不同,但金品卿此作像是受到張氏影響而蛻變出來的,并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張錫祜似乎和胡夔、程友石一樣,也應是當時官窯特別延聘兼授雅瓷的文人畫家。
卅六峰人,原名倪鳳。工行書和楷書,其作品年代為同治八年至同治十二年。據筆者考察,他應是題款代筆書家,曾為任煥章代筆(僅見一件);同治九年,曾為李子商墨彩山水筆筒代筆(見《景德鎮彩瓷三百年》,第51頁)。其它代筆作品,有花鳥、仕女及山水,但都不署繪者款,只署“卅六峰人題”;這些作品雖然是淺絳彩和墨彩,但都是民窯畫風,并非文人畫。
李古董,字子商。工山水、人物及梅、竹,尤以墨彩為常見。其作品年限為同治九年至光緒十四年。他的早期作品不及程友石、張錫祜深厚,題款除了卅六峰人代筆之外,同治十三年所作的墨彩鹿、猴方壺,則由雷桂芳代筆。據此推斷,李子商原本是民窯畫師。
六、咸豐:雅瓷的創始年代
中國陶瓷繪畫深受中國畫的影響。尤其是景德鎮陶瓷,比如雍正墨彩的產生,必定是受了水墨畫的影響。再如自明末以來,民窯瓷畫上就出現了詩詞、作者款及印章。還有清代官窯督陶官唐英所制的“唐窯”, 也曾出現過詩詞、印章。此外,咸豐七年民窯所作的粉彩人物福祿壽圖瓷板(見《景德鎮彩瓷三百年》,第34頁),更是詩、印、年款和署名俱全。這些陶瓷繪畫,都是模仿中國畫而來。但其數量極少,流行時間不長。而流行時間長、數量最多的,自然是雅瓷。雅瓷雖然年代較晚、形態相仿,但是雅瓷在上述陶瓷發展演進過程中,并不存在著相承相繼的淵源關系。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受文人畫的影響,由于僅僅是形態上的模仿與借鑒,所以瓷畫介乎于文人畫之間;而后者表現的是文人畫,由于在釉彩工藝和繪畫方法上的改造與創新,故其瓷畫無異于紙絹上的文人畫。可見,直到程門淺絳彩的出現,才真正標志了陶瓷文人畫的確立和完成。
程門發明淺絳彩,大概主要原因是:瓷器上的繪畫,歷來都是窯工所為,無論怎樣高明,總有所謂“匠氣”,不入士大夫的眼,而程門是著名的文人畫家,為了擺脫所謂的“匠氣”,自然不會用傳統的墨彩和粉彩來表現文人畫。
現存最早的雅瓷為同治四年,顯然,它是文人畫家程門的發明,也是程門身份地位的象征。除了同治四年之外,同治八年程門作品再次出現。這件作品作于南昌,是張鳴珂所題程門山水冊頁。可見程門發明淺絳彩以后,最初并不想以此為業,所以沒有加入官窯的雅瓷創作,而是在南昌活動。程門同治四年的雅瓷,一共發現了四件,都是淺絳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兩件仕女、花鳥瓷板(見《廣州文物總店藏瓷板畫》),不僅有長篇題款,而且色彩也相當豐富。據此可以判斷,它是標準而成熟的淺絳彩,顯然不是新生物的早期形態。而標準形態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點,從雅瓷的品種和年代排序上可以得到證明。如前所言,程門同治四年的作品,都是淺絳彩;而其他人的作品,從同治六年到同治九年,都是墨彩,而未見有淺絳彩。說明他們或官窯在四年中一直沒有掌握淺絳彩的工藝技術。同時也清楚地表明淺絳彩的研制十分不易。可見專業的官窯尚且如此,更別說外行者程門了。由于考慮到淺絳彩的創制存在一定的時間,筆者傾向于認為程門淺絳彩的創新開始于咸豐時期,至同治四年淺絳彩的風格已經確立,創制工作基本完成。
總之,淺絳彩創始于咸豐,完成于同治。程門咸豐作品未問世,那是因為數量太少。雅瓷的年代,從同治四年(1865年)起算,算到1935年蓮溪陶山水瓷板(見《淺絳彩瓷品鑒》,第201頁)為止,有七十一年的歷史。從晚清雅瓷的整體情況來看,同治時期應該視作一個興起的階段,光緒以后,開始出現了繁興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