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屬南方青瓷體系。龍泉窯始于五代,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元明時期繼續燒制,至明中葉后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有大清康熙五十一年銘文,是龍泉窯燒制的下限。元明的龍泉窯精品除作為宮廷用外,大部分作為商品向國外市場銷售。
說起我國老窯瓷器,人們往往首推宋時五大名窯,即汝官鈞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龍泉青瓷,似乎品級要低一等。其實,優質的龍泉古瓷,從古至今,歷來受到收藏家的青睞。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龍泉窯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燒造歷史中,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著鮮明的時代風格,南宋的龍泉窯更以其瑩潤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稱絕一時,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
在國內,景德鎮仿燒龍泉窯產品延續的時間最長,從元代開始到清代,憑借著雄厚的燒瓷技藝,仿燒器物品種豐富。其最大的特點不是對龍泉窯產品機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礎上,對器物的品種和造型加以創新。
清末民初之時,日本、德國、美國先后有人來龍泉搜集青瓷,其后國內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之風。與此同時,龍泉當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風大盛,一批民間制瓷藝人紛紛加入此行。清光緒、宣統年間,孫坑范祖紿、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時,至民國初期,縣城廖獻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幾可亂真。
1956年,龍泉瓷廠恢復生產。浙江博物館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燒制仿龍泉窯的產品,主要是根據南宋龍泉窯器物形制,如:雙魚洗、鬲式爐、牡丹紋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
20世紀80年代始,一些龍泉大型瓷廠以仿古工藝品的形式大批量生產龍泉窯青瓷。
近年來,隨著文物收藏熱的興起,為獲取高額利潤,各種文物作假應運而生。龍泉窯青瓷的作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辨識:
1.器型
仿燒往往選每個時代龍泉窯的典型產品,如北宋的執壺、五管瓶,南宋的蓮瓣碗、鳳耳瓶、鬲式爐、元代的牡丹紋大瓶、刻花大盤、各式香爐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對照真品的實物進行仿燒,因此造型上線條呆板,缺乏神韻,頸肩部的轉折十分生硬,足端部過于整齊,器型比例失調,器物形制的規格和尺寸也不夠規范。
2.胎釉
龍泉窯的釉和胎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應的燒造工藝。龍泉窯不同時代胎色的呈色、質地的粗疏和細膩、釉的色澤和質地,都不盡相同。
對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燒,一般釉料不用化學配方,而沿用傳統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選擇地加入植物草木灰,盡管釉的質感非常像,但缺乏內斂的厚實感,往往浮光隱現。
明代龍泉窯豆青和深綠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現代仿制較容易掌握的,這類產品需仔細辨別。作偽器物一個重要工序,就是對器物釉表面進行去光處理,主要采用強酸溶液腐蝕、土埋及一些工業技術上的打磨。近年來,專家學者對經過作舊處理的器表損傷,在高倍顯微鏡下表現出的不同顯像,作了歸納和總結,提高了對古陶瓷辨偽的科學水平。
3.紋飾
龍泉窯產品的偽品的刻劃紋樣,不如真品線條的婉轉流暢。貼花工藝的紋飾,不像真品的生動自然。露胎是元代龍泉窯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元代龍泉窯特有的蔥綠釉色和露胎赭紅色的相襯,偽品對這類產品的仿燒,提供了識別點。
4.裝燒方法
裝燒技術在龍泉窯的每個發展時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墊燒的工具上,歸結起來不外乎墊圈和墊餅兩類,但不同時代在圈足上所墊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時代不同的燒造痕跡。特別是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產品的“鐵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規則的。元代墊圈痕跡、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顯露出“火石紅”。龍泉窯早期的產品,十分完整的少見,多少留有些殘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偽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或沾粘窯渣的手法來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