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并不“素”
素三彩,為瓷器釉彩名,指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最開始出現在明正德年間。另外,陶瓷界還有一種關于“素三彩瓷”的定義: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當往往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紅色,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經低溫燒制而成的。
“素三彩”的“素”并不僅僅限于表面的含義,一種指該器使用“素胎”燒制。即陶瓷生坯未上釉前預燒的胎,另一種指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而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而得名。
素三彩雖作為我國瓷器品種之一,除以黃、綠、紫等色為主,色彩中不用紅色這一點得到認同外,在制作工藝、品種等方面,陶瓷界并沒有對它做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明代景德鎮燒制的素三彩瓷始于成化時期,盛于正德時期。制作方法為先在器物瓷坯上刻劃出圖案花紋,但不施釉,高溫燒成素瓷后,再滿施某種色釉,然后剔出圖案部分,填以所需各種色彩,最后以低溫經第二次燒成。
素三彩在康熙時期也較為盛行,其在繼承明代中期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色彩上除黃、綠、紫,還增加了釉上藍色,且工藝更加多樣化。收藏界有“素三彩,一瓶之值輒及萬金”的說法。康熙素三彩中,白地暗花素三彩較為精致,珍貴器形包括暗龍果盤、花碟、碗,其中素地三彩大瓶、墨地素三彩最為名貴。素地三彩大瓶有黑、黃、綠、紫四種,多四面開光彩繪花鳥。在后世仿品中,也以墨地素三彩最為常見。康熙時期素三彩造型古拙、凝重、質樸,瓷土精細,瓷質堅密,有“糯米汁”、“似玉”的美稱,而圖案畫意輕松酣暢,生氣勃勃。